昔日廢棄礦山棄土廢渣成堆、水土流失嚴重、周邊居民苦不堪言。如今,陽明心谷景區草木蔥蘢、游人徜徉其間;陽明中學書聲瑯瑯、學子朝氣蓬勃。這可喜變化的背后,正是贛州市推進廢棄礦山治理與生態、文化、民生、產業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作為南方重要有色金屬產地,贛州曾深陷“靠山吃山”的資源困局:星羅棋布的礦點無序開采,掏空山體、污染水土,讓不少村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生態修復與民生改善成為一道刻不容緩的必答題。
為此,贛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控增量、減存量”為核心,全面打響礦山生態修復攻堅戰。
源頭控增量,筑牢生態屏障。在源頭管控方面,贛州通過嚴控新增露天礦山、抬高礦業權出讓門檻、強化資源儲量規模與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等方式,推動礦山結構優化。在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秉持寧缺毋濫原則,多部門共同推進創建綠色礦山名錄庫,強化監管確保名副其實。目前,全市已建成綠色礦山70座,其中國家級17座、省級50座,兩項數據均居全省首位。
攻堅減存量,撫平歷史“傷疤”。通過全面摸底、科學規劃、多元籌資、系統治理,贛州累計修復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約7367公頃,廢棄礦山蝶變綠水青山,眾多案例入選國家及省級典型案例,為各地治理廢棄礦山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多元籌資金,注入修復動能。贛州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政策扶持。2017年以來獲得超5億元中央獎補資金注入廢棄礦山治理工程。2021年起充分運用政策“杠桿”,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修復,推動興國縣、贛縣區、尋烏縣等地成為全省市場化方式生態修復試點,概算投資超5億元,為廢棄礦山治理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
創新治理模式,實現系統修復。贛州摒棄單一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水域保護、礦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復等工程,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尋烏廢棄稀土礦山“三同治”典型經驗,成為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的生動實踐基地,入選2019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和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多個重要案例集。
推動轉型利用,點“廢”成金惠民生。贛州深入探索“生態+”路徑,秉持“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水則水”原則,通過治礦復綠、治礦還耕、治礦興業、治礦興旅等方式,將廢棄礦山轉變為推動地方發展的“綠色銀行”。信豐縣將廢棄稀土礦山打造成現代農業產業園,臍橙、油茶飄香,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龍南市將客家文化、陽明文化融入生態修復,打造漢唐風格學校、開發陽明心谷景區,文化賦能旅游,激活經濟發展動能……
如今的贛南大地,廢棄礦山及周邊環境煥然一新:清澈水源回歸,地災威脅銳減,“綠水青山”正源源不斷轉化為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下一步,贛州將持續探索創新,全力拓寬“兩山”轉化通道,讓民生福祉隨生態改善節節攀升,書寫更為絢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