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開發伴生的尾礦治理是全球性挑戰。洛陽鉬業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探索尾礦資源化利用新路徑。依托科技創新,近期在尾礦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多個方向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果,為減少尾礦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貢獻了寶貴的“洛鉬方案”。
鋪就“綠色之路” 尾礦基道路材料試驗成功
在G344國道秋扒段,一段看似普通卻意義非凡的100米試驗公路近日成功鋪設并完成初步驗證。這是由洛陽鉬業聯合欒川縣尾礦資源綜合利用中心、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協同攻關的國內首條完全采用鉬尾礦替代傳統砂石材料的道路基層試驗段。
項目團隊創新應用“堿激發固化技術”,實現了尾礦摻量高達85%的重大突破。初步驗證顯示,該試驗段路面的壓實度、平整度、7天抗壓強度與彎沉等核心指標全面優于設計要求。據測算,每公里此類道路可消納尾礦約1.2-1.5萬噸,并有望降低筑路材料成本15%以上。這標志著公司在尾礦“全粒級利用、就地取材、大規模消納”應用于交通基建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目前,相關團體標準《道路基層用鉬尾礦基固化材料應用技術規程》正在加速編制中,為未來規模化應用提供技術規范支撐。
播撒“生態之種” 尾礦庫土壤化種植試驗啟航
在三道溝尾礦庫,一場旨在“點渣成土”、改寫尾礦生態命運的開創性試驗正在鎢業二公司緊鑼密鼓地推進中。面對強堿性(pH值9-13)、堅硬如“鐵板”的閉庫尾礦灘面,洛鉬中國區統籌部署,啟動了國內領先的尾礦土壤化種植試驗。

項目團隊借鑒前期扎實的實驗室研究,采用深松機、旋耕機等設備對尾礦進行深度破碎,并科學摻混秸稈、有機肥、特定配比的黏土等改良基質。同時,運用檸檬酸干粉、腐殖酸霧劑調節酸堿度,并架設精準噴灌系統。目前,在約10000平方米的試驗區內,苜蓿、油莎豆、辣椒等十余種先鋒作物已成功播種。工作人員正密切監測記錄作物生長數據。
與此同時,在上房溝礦區植被恢復示范園,另一項聚焦“尾礦再利用于植被恢復”的生態修復試驗田項目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該項目試驗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其核心在于對礦區尾礦和土壤進行精細篩分去除粗顆粒,然后將其與有機肥、秸稈、腐殖酸、檸檬酸等原料進行科學配比混合,成功制備出適用于植被生長的新型改良土壤。在精心制備的改良土基礎上,項目團隊分別播種了高羊茅、苜蓿、黃豆等適應性植物。目前,這些植物長勢良好,為利用處理后的尾礦進行高效、規模化的礦區植被重建與生態修復,提供了寶貴的初步驗證數據和實踐經驗。

這兩項試驗雖應用場景與技術路徑各有側重,但共同構成了洛鉬在尾礦生態化利用方向上的重要探索,最終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尾礦生態修復與土地資源化技術體系,為未來大規模尾礦庫生態治理、礦區復綠及可能的農業利用開辟全新路徑和模式。整個試驗將持續至今年11月底進行收獲觀察。
構建“循環之網” 多維度綜合利用協同發力
尾礦鋪路與土壤化種植,是洛鉬在尾礦綜合利用宏大藍圖上的最新亮點,但遠非全部。公司正圍繞“綠色開采-智能分選-固廢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在多個維度協同發力:持續深化技術,從鉬尾礦中精準提取回收白鎢、銅、鐵、硫等有價元素,最大化資源價值。大力推行綠色能源、節電設施設備、循環水替代淡水等,降低能耗與碳排放,為礦區運營注入綠色動能。
從堅硬路基到希望田野,從工業廢料到寶貴資源,洛陽鉬業在尾礦綜合利用領域的每一項探索與突破,都凝聚著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和對科技創新的不懈追求。未來,公司將持續探索,不斷拓展尾礦資源化利用的深度與廣度,努力實現從“工業循環”到“生態共生”的跨越,為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洛鉬智慧”和“洛鉬力量”!我們期待這些探索的種子能在未來結出更豐碩的綠色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