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砂石產業面臨著多重結構性矛盾。資源約束與環境壓力的雙重夾擊日益嚴峻,低端競爭與價值流失形成惡性循環,多數企業仍困于 “開采 - 運輸 - 銷售” 的初級模式,產品附加值率極低,產業鏈價值呈現多級落差。以九江為例,機制砂出廠價僅每噸數十元,而半導體級高純硅材料價格可達數千元,傳統模式的經濟效益天花板展露無遺。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技術斷層與創新乏力。據了解,行業研發投入強度普遍低下,智能化設備普及率不足,在硅材料提純等關鍵領域,國內企業技術長期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這種粗放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產業亟待尋求根本性變革。
在此背景下,2025年5月16日,西交利物浦大學與九江市采砂管理局、贛鄱砂業集團達成了在芯片高純硅半導體材料研發及硅材料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戰略合作。這場看似普通的校企合作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國砂石產業在新時代面臨的深刻變革。在全球碳中和目標倒逼和數字經濟浪潮沖擊下,傳統砂石產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型陣痛,而九江的這場合作,為破解行業發展困局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

當天,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九江舉行。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熊晉喜、副秘書長王風雷、張亞雄專家團隊出席儀式。西交利物浦大學芯片學院院長陳偉與九江市采砂管理局局長、贛鄱砂業集團董事長孫勇軍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

簽約儀式上,孫勇軍指出,西交利物浦大學具備先進的芯片高純硅半導體材料研發技術,市砂管局、贛鄱集團則擁有資源和市場優勢,雙方合作既是推動九江砂石產業從傳統粗放型向現代集約型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助力西交利物浦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實踐應用的重要途徑。對于后續合作,孫勇軍提出三點期望:共建人才與技術賦能平臺,助力九江砂石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政企學研聯動,推動西交利物浦大學科研成果落地;深化戰略合作,推動硅材料新興產業發展。
陳偉表示,西交利物浦大學始終秉持國際化、研究型、創新型的辦學理念,致力于培養優質人才,積極開展具有前瞻性和應用價值的課題研究。希望通過與九江市的深入合作,聯合建立贛鄱硅材料創新研發中心實驗室,培育高新前沿技術,推動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提升西浦以產業為導向的科研水平和學術影響力。
砂石產業的轉型絕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戰略選擇。九江的實踐充分證明,通過科技創新激活 “沉睡” 的砂石資源,完全可以將傳統產業打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場轉型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當砂石不再只是混凝土的骨料,而成為高科技材料的載體,中國制造的根基將更加堅實,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也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