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突破65%,建筑垃圾年產生量已超30億噸,資源化利用率卻不足10%。無序堆放的建筑垃圾侵占土地、污染環境,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沉疴。在此背景下,住建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將“建筑垃圾困局”轉化為“循環經濟機遇”。
政策梗概:
《意見》提出,到2027年,我國將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體系,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和標準規范,確保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具體目標包括: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偷排亂倒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還從源頭減量、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監管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旨在推動建筑垃圾治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可持續化。
政策亮點:
1.源頭減量與分類管理
源頭減量從設計端推行建筑垃圾排放限額制度,要求新建項目編制《垃圾減量專項方案》;在施工端強制使用裝配式構件(2025年占比達30%),推廣BIM技術優化建材利用率;同時建立獎懲機制,對超排項目征收處置費(≥50元/噸),節排企業給予稅收抵扣。推廣裝配式建筑、綠色施工和全裝修交付,將建筑垃圾減量、運輸、利用、處置費用納入工程造價。通過優化建筑設計和施工工藝,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明確建筑垃圾分類標準,實施分類收集、分類處理。例如,工程渣土、工程泥漿等資源類建筑垃圾可優先用于土地平整、回填等,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則需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資源化利用。
2.系統治理與全過程閉環監管
《意見》提出對建筑垃圾的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置進行全過程管理,覆蓋建筑垃圾的全生命周期。通過強化源頭減量、分類處理、規范運輸和資源化利用等環節,形成閉環管理機制。推行電子聯單系統,實現“產生-運輸-處置”數據實時追蹤,打通省際監管壁壘,確保建筑垃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利用“物聯網+”、衛星監測、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建設全國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建筑垃圾的動態監管和信息共享。工地出口安裝AI渣土識別設備,自動匹配運輸資質;處置量、再生產品流向等關鍵數據上鏈,杜絕數據造假。
3. 資源化利用強制落地與產業支持
《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通過政策支持和市場機制,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的發展。要求市政項目強制使用再生骨料≥20%,透水磚等再生建材≥30%(深圳已提至40%)的工程采購紅線。放開建筑垃圾資源化PPP項目審批,允許社會資本控股運營;鼓勵經營主體積極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培育產業基地和骨干企業。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增強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能力,發揮引領作用。對分揀機器人、再生混凝土增強劑等研發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助。
發展機遇:
《意見》的出臺將建筑垃圾從“環境負擔”轉化為“產業資源”,覆蓋技術研發、裝備制造、運營服務到產品應用全鏈條,帶來千億級市場機遇。
1. 智能分揀與高端裝備制造需求爆發
《意見》要求2025年地級市實現分類收運,這必將推動分揀設備升級,AI視覺分揀機器人的精度需從85%提升至99%,當前市場缺口超10萬臺。移動式破碎工廠,適用于拆遷現場快速處理,單價500-2000萬元/套, 抑塵降噪系統強制安裝于處理場地,現在滲透率不足30%。預計到2030年,智能分揀設備市場規模超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5%左右,代表企業中聯重科的AI機器人智能分揀線、鞍重股份的振動篩分設備。再生骨料深加工行業2500億元,代表企業如海螺建材再生混凝土基地,移動式破碎工廠達到300億元,代表企業如徐工集團“礦山巨無霸”車隊。新規要求小區物業承擔分類收集責任,移動式處理箱能夠現場破碎減容,但每天每臺設備的租賃費就達3000元左右,全國70萬家物業公司都有服務升級需求,蘊含了萬億市場機會。
2.再生建材迎來新的市場機遇
《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這將為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創造穩定的市場需求,推動再生骨料、再生磚、再生混凝土等產品的發展。意見強制要求,市政工程再生骨料使用率≥20%,透水磚≥30% ,深圳等地已經提高到40%,上海要求市政工程再生建材使用率40%,大灣區建設裝修垃圾資源化產業園,深圳免征再生企業3年房產稅,京津冀開展歷史渣土場生態修復工程,雄安新區建設釋放百億級訂單,北京建工修復中標3.6億渣土場生態修復項目,行業年增速40%。預計到2030年再生建材市場將達2500億元。 高價值賽道如下:
3.數字化與智慧管理年增速將達到40%
《意見》要求充分利用“物聯網+”、衛星監測、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統籌建設全國建筑垃圾信息化管理平臺。相關企業可參與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實現建筑垃圾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隨著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和運行,將產生大量的數據,企業可基于這些數據提供數據分析、咨詢等服務,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支持。
《意見》要求建設全過程監管平臺,省域監管平臺2025年全覆蓋,需整合區塊鏈、物聯網技術。全密閉智能渣土車需求激增,渣土車智能終端需要北斗定位+載重監測,G7物聯已落地車輛北斗調度系統,存量車改造單價8000元/臺,市場規模在1200億左右。工地出口自動核驗渣土類型AI識別地磅滲透率不足10%,智慧監管賽道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400億元。電子聯單系統每省建設成本也將在3000-5000萬元左右,為數字化與智慧管理創造了巨大市場機遇。
4. 裝配式建筑將得到進一步推廣
《意見》多次強調裝配式建造、低碳可循環等要求。裝配式建筑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垃圾較少,符合政策導向,同時,其預制構件的生產也可以利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裝配化裝修企業可利用政策紅利,將BIM+IoT技術融入產品體系,開發動態碳計量系統和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為客戶提供健康可視化服務。
結語:
《意見》的出臺不僅是一份環保文件,更是循環經濟的產業宣言書,標志著我國建筑垃圾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建筑垃圾治理的終極目標,是讓每一塊廢磚碎瓦都成為城市新陳代謝的“營養基”,但參與企業還需關注地方政策執行力度差異(如再生建材強制比例浮動)、技術路線競爭(機械分揀 vs 生物分解)、再生產品市場接受度培育周期等風險。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實,我們有望在2027年看到一個更加規范、高效、可持續的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