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因采礦廢棄、生態受損的砂石料場,經系統治理與產業重塑,蝶變為現代化的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這一幕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烏蓋蘇木和豐村,當地通過“畜牧養殖+農企深度聯結”的創新模式,讓廢棄砂坑得以“重生”,實現了生態修復與土地高效利用的雙贏。

內蒙古烏拉特后旗烏蓋蘇木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
上世紀,和豐村的砂石料場因無序開采,形成“大坑套小坑”的破碎地貌,南北最大高差達30多米,土地荒漠化加劇,生態修復與土地利用成為當地亟待破解的難題。“2023年,烏拉特后旗委、旗政府立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啟動廢棄砂坑綜合治理項目,通過鏟高墊低的場地平整工程,將荒蕪之地轉化為適宜畜牧養殖的產業用地,成為巴彥淖爾市肉牛產業的標桿項目。”烏拉特后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新聞告訴記者。
站在高處,記者看到砂坑內十幾棟現代化牛舍整齊劃一,道路縱橫有序。“養肉牛怕風不怕冷,最怕穿堂風,砂坑天然的地形優勢為肉牛養殖創造了絕佳條件。”烏蓋蘇木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負責人王猛介紹,該項目建設封閉式基礎母牛舍4棟、開放式自繁牛舍12棟,配套1萬平方米飼草料棚及總占地3.1萬平方米的青貯窖池10座,是現代化標準較高的肉牛養殖基地。
目前,該園區存欄肉牛11000頭,全面投用后養殖規模可達2萬頭,不僅成為國內首家在高標準礦山綜合治理項目上建成的規模化肉牛養殖場,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更帶動了周邊農戶就業。“以前這一片滿眼大坑和荒沙,風一吹眼睛都睜不開。現在變成了養牛場,不僅環境變好了,還能在家門口賺錢。”和豐村村民董旭說。
為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躍升,該園區持續擴大良種引進規模,在2024年購進7000頭純種安格斯繁育母牛基礎上,計劃再引進13000頭純種安格斯肉牛,建成全自治區最大的純種安格斯肉牛養殖繁育基地。“安格斯牛肉被譽為‘貴族牛肉’,通過良種繁育與標準化養殖,我們將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延伸,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有助于提升區域肉牛產業的整體水平。”王猛說。
如今,烏拉特后旗以烏蓋蘇木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為核心,創新構建村集體增收、農牧民養殖合作、訂單種植、就業帶動、技術服務五種利益聯結模式,實現“資金共用、技術共享、利益共分”,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農企聯建模式讓村集體有了穩定收入,村民也能在本村實現就業,讓村集體、企業、農牧民成為利益共同體,有效激活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豐村黨支部書記李光榮說。
“從廢棄砂坑到萬頭牧場,從生態治理到產業振興,烏蓋蘇木萬頭肉牛養殖示范園區的實踐,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未來,烏拉特后旗將持續提升養殖園區集約化、標準化、智能化水平,打造肉牛產業新樣板,讓肉牛產業真正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牛路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貢獻更多力量。”周新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