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礦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數字革命。近日,自然資源部科技發展司原司長姚華軍在中國行業報協會礦業融媒體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5年礦智行暨礦山技術交流活動上表示,我國作為礦產資源生產與消費大國,在政策賦能、技術突破與市場驅動等多重合力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智能礦山建設已迎來歷史性機遇。
去年4月,我國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到2026年全國煤礦智能化產能占比不低于60%,危險崗位機器人替代率超30%,井下作業人員減少10%以上。
姚華軍說,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我國智能礦山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全國建成1642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應用2640臺機器人、1328臺無人駕駛車輛,1.7萬個固定崗位實現無人值守;露天礦無人駕駛、井下5G專網等場景進入“準成熟期”,如國家能源集團曹家灘煤礦通過“5G+邊緣計算”方案,進一步提升了采煤效率。
據《2025智能礦山藍皮書》預測,2025年智能礦山市場規模將達670億元,2035年突破1200億元;到2030年,智能煤礦與非煤礦山市場總規模預計超2.3萬億元。
“盡管目前礦山智能化成果顯著,但深層次矛盾依然突出。”姚華軍認為,技術適配性不足,透明地質、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仍處于爬坡期。同時,中小企業轉型困局,500萬元以上大型項目僅占28.1%,中小礦山因資金受限,多聚焦硬件采購,軟件定制能力薄弱。此外,運維人才存在缺口,智能化工程師供需比達1:4.3,部分企業面臨“有設備無醫生”的窘境。
會上,有專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強化礦山數字化、智能化的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著力遴選一批基礎好、意愿強的礦山企業,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化示范礦山,總結經驗,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模式。
專家還表示,要推動建立礦山數據標準體系,促進不同系統、不同設備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與共享,解決數據孤島問題;關注中小礦山智能化,開發推廣適合中小型礦山、模塊化、低成本、易部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