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鞍鋼礦業傳來捷報,該公司所屬國家 “鐵資源開發計劃”項目取得新突破——鞍千公司露天平面擴界與弓長嶺井下礦深部擴界項目通過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協議出讓審批,為下一步獲得擴界采礦權許可證提供基礎,標志著困擾企業多年的資源接續難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助力新鞍鋼高質量發展,為遼寧全面振興三年新突破作出積極貢獻,有力增強了國家鐵礦資源供應保障能力。
政策創新:全方位破解礦山發展瓶頸
遼寧省礦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許多礦山面臨著資源接續緊張、開采成本攀升等現實挑戰。如,鞍千公司作為鞍鋼集團重要的鐵礦石原料基地,原設計露天開采服務年限僅剩6年,按原計劃需轉入成本高昂的井下開采。始建于1954年的弓長嶺井下礦則因歷史原因,混合主井、副井等主要井巷工程未納入采礦權范圍,嚴重制約井下礦深部擴界進程。針對這些問題,遼寧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調研、精準施策,于2024年9月創新出臺《礦業權協議出讓工作規程(試行)》。該政策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突破性地允許符合條件的老礦山通過協議出讓方式擴大礦區范圍,優化開采方式,破解老礦山平面擴界的難題,既盤活資源存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又降低轉型成本,為資源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制度保障。
為確保政策紅利充分釋放,遼寧省自然資源廳創新服務機制,與鞍鋼礦業建立“專班對接、全程跟蹤”機制,推行“容缺受理、并聯審批”模式,全力加速審批流程。在鞍千公司論證報告審查中,從2025年2月提交報告到4月取得審查意見,僅用60天完成常規需半年的審批,同時同步推進環境影響評價等配套工作,累計縮短審批周期超6 個月,創造遼寧省礦業權審批“新速度”。
主動作為:全鏈條推動項目審批落地
鞍鋼礦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思維定勢,將“釘釘子精神”深植于政策突破與項目落地各環節、全過程。針對遼寧省原有協議出讓政策“擴界范圍僅能維持在300米以內”的剛性約束,鞍鋼礦業與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人員及省內地質、勘探專家進行多次研討,提出“驗證擴界區域資源情況 + 變更開發利用方案”的創新思路,編制專項報告向省廳匯報,為政策修訂提供實踐依據。
在政策征求意見的“窗口期”,鞍鋼礦業組織設計團隊與省廳就報告編制要件、政策適用細節等進行數十輪溝通,力爭將瓶頸問題列入修訂范圍,從制度層面破除了歷史障礙。在鞍千公司項目中,團隊通過優化露天開采境界,形成許東溝、啞巴嶺和西大背三個采坑合并的最優論證方案。弓長嶺井下礦證明了混合主井等井巷工程的 “科學合理性與不可替代性”,并推動二期深部開采區域一次性納入礦區范圍,為長遠發展預留空間。
同時,鞍鋼礦業組建工作專班,實行清單式銷號管理、掛圖作戰,與遼寧省、鞍山市、遼陽市等相關主管部門緊密溝通協調,緊盯關鍵環節和節點,打通堵點難點,加快完成地質勘查報告、開發利用方案、二合一方案等10余項要件的編制與評審,為后續審批贏得寶貴時間。
多方共贏:打造老礦山轉型新樣本
兩個項目的落地實施,書寫了“一盤棋”布局、“一體化”發展的精彩答卷,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項目直擊鞍鋼礦業“資源斷檔”核心痛點,鞍千公司使可采礦量從0.99億噸提升至3.4億噸,服務年限延長至22年,避免提前轉入井下開采的巨額投資,節省轉型資金約40億元;弓長嶺井下礦解決權屬遺留問題,為深部擴界奠定基礎,讓老礦山煥發新生機,為建設世界一流資源開發企業提供有力支撐。
據了解,兩個項目投產后預計年貢獻稅收約15億元,帶動鞍山、遼陽等地超3000人就業,涵蓋地質勘探、礦山裝備、物流運輸等上下游產業,助力遼寧“全面振興三年新突破”。兩個項目作為國家“鐵資源開發計劃”項目,肩負保障鐵礦資源自主可控的重任,項目落地后使鐵礦資源可采儲量增加約5.3億噸,預計產能增加1650萬噸/年,更重要的是,創新形成的 “老礦山協議出讓擴界”模式,為全國40余座服務年限不足5年的礦山提供資源接續方案,預計可釋放鐵礦資源量達20億噸,有力維護國家產業經濟戰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