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交三航局平陸運河航道9標項目水下模袋施工完成了2978米,占比設計總量的26%,施工建設刷新“進度條”。護岸工程是平陸運河項目的主要施工內容之一,由中交三航局施工的一級護坡95%在水下,采用模袋混凝土施工工藝。為打造品質護坡,項目團隊開展試驗攻關,把控澆筑流程,助力工程高質量建設,奏響匠心筑夢的運河建設強音。

百次試配 水下模袋品質提級
項目模袋混凝土施工設計總量長11.3千米、面積26.5萬平方米,混凝土澆筑量大。混凝土的質量直接影響未來運河的通航能力、抗自然災害能力和運營安全,為確保澆筑質量,在實驗主管郭步華的帶領下,項目團隊嚴格把控進場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及混凝土配合比,而水下環境的特殊性,為這一過程帶來了重重考驗。
水下溫度低、水壓大、流速快,混凝土既要具備結構穩定性,防止受到水流沖刷影響,還需具備自密實性及高流動性,讓混凝土在水下無法振搗的環境中依靠自重填充模袋孔隙。其中任何環節出現疏忽,都可能導致氣泡或分層出現,從而影響水下護坡的質量。
為滿足各項要求,讓混凝土達到預期的效果,項目團隊做了上百組試配和不計其數的混凝土抗壓強度試塊,嚴格控制砂率平衡流動性和穩定性,調整坍落度以滿足自密實要求,多次模擬試驗驗證混凝土的均勻性與強度……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個晝夜的不懈摸索和試驗,項目團隊終于找出了合適的水下模袋混凝土配合比。
“細骨料—機制砂的亞甲藍值必須小于1.4,石粉含量必須控制在7%以內,泥塊含量控制在0.5%以內!”深夜的料場里,為了搶抓工期,試驗室主任郭步華與團隊一同扎根試驗室,集中力量攻克水下模袋混凝土的配比問題。
嚴格把控 澆筑施工提質增效
“澆筑是水下模袋混凝土施工的關鍵一環,必須連續澆筑,稍有不慎就有堵塞管道的風險。”郭步華說。為了達到設計要求的厚度和表面平整度,項目團隊采用首件制施工模式,不斷總結經驗,形成標準化生產流程。面對模袋壓力過大而出現爆模等施工問題,郭步華嚴格把控混凝土的流動狀態,保證沖填以每小時10—15立方米的速度進行。模袋底部充灌飽滿后,暫停澆筑,設置等待期,等待填料中水分、空氣析出,混凝土成形后進行二次充盈。
經過努力,項目團隊如期完成首件模袋混凝土澆筑任務。經過監理、業主現場評估,模袋混凝土成型護面總體觀感質量良好,模袋成型厚度經探針測量上、中、下區域部位,厚度均勻且在允許偏差值范圍之內,滿足設計要求,表面平整,無混凝土殘渣附著。首件模袋混凝土施工方案成熟、高效,為后續一級護坡大面積水下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施工標準,助力項目打造優質工程。
“作為一名老同志、老黨員,能為平陸運河的建設出一份力,我深感榮幸。”郭步華感慨道。遇到生產中的問題,不怕困難,反復實驗,持續鉆研,成為中交三航局建設團隊匠心打造平陸運河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