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鞍鋼礦業東燒廠選破作業區見到磨磁甲班班長王國營時,他正在調整重選給礦量,“這兩個月,我們班的成本指標再次刷新紀錄,單位成本又降了5塊錢,大伙兒每月至少能增加收入700多元。”
“生產低成本,職工干勁足,這是改革創新帶來的變化。”該廠負責人對記者說。
東鞍山地區鐵礦石是“世界級”的碳酸鹽難選礦,礦石難磨難選、選別流程長、選礦成本高。受制于這一先天“缺陷”,作為鞍鋼重要的原料生產基地,東燒廠眼睛向內,通過改革創新、對標挖潛等舉措,解決生產成本高的難題。
“降成本是個系統工程,提高產量規模是降低選礦單位成本的有效措施。”選破作業區作業長胡旭指著隆隆作響的球磨機,大聲對記者說:“現在礦價高,增產就是增效。”
為解決多年來選礦產量規模低的問題,該廠系統排查治理制約選礦產量規模的瓶頸問題,倒逼生產全鏈條與專業全系統的優化。全廠上下從優化入選礦石結構、提高選別設備技術水平、改善生產工藝條件、加強崗位操作調整四個方面入手,全面優化生產要素條件,及時堵塞生產運行中的精礦流失點,提升了選礦系統生產效率,實現了提質增產降耗的目標。
“自3月份鐵精礦產量率先突破18萬噸以來,我們連續刷新月產量紀錄。”該廠今年前9個月實現超產鐵精礦17萬噸,大幅度降低了鐵精礦各項單耗指標,使兩級公司增產鐵精礦戰略部署得到落實。
向改革要效益要活力。該廠將原來的破碎、選礦兩個作業區整合為新的選破作業區,突出一體化經營,提高生產協同性。全面實施ABC分級評價的契約化管理模式,提高鐵精礦成本指標的契約化激勵權重,根據作業區、班組、崗位的經營業績完成情況,兌現對應的獎勵。
如今,“聚焦‘雙跑贏’,全力降成本”已經成為該廠職工的共識。廣大職工立足崗位,積極參與各項降本增效方案的制訂和實施:針對電耗和藥劑消耗等選礦成本支出大項,合理調整球磨機匹配轉車模式,提高臺時效率,使磨礦工序電耗降低13%以上;在浮選工序實施“低濃度、大給量”的生產操作方針,動態匹配浮選機轉車臺數,減少生產工序的中間循環量,降低電耗;嚴把質量關,改善浮選配藥水質,應用浮選智能加藥系統,使浮選工序藥劑單耗明顯降低;過濾工序實施三項工藝改造,今年以來,僅電耗一項就節約資金259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