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反華言論頻頻,中澳關系再次受到關注。事實上,整個澳大利亞的經濟都是依靠中國這個最大貿易伙伴,尤其是礦業,更是抱中國“大腿”。中企在澳礦投項目很多,有成功的典型也有“慘案”。在當下這個緊張的態勢下,中企在澳礦投該何去何從?
一、抱中國“大腿”的礦業大國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地緣環境優越,盛產鐵礦、煤、天然氣、羊毛、牛羊肉、大小麥,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中國是澳洲第七大投資來源國,也是澳洲第五大投資對象,兩國經濟上來往密切。
數據表明,從2007到2015年,澳大利亞接受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累計達到781億美金,全球范圍內,僅次美國接受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投資總額。

根據統計顯示,在2006年到2012年間,中國對澳洲的ODI中:79%都是投資在了礦業;其次油氣能源占11.8%;清潔能源占4.7%;其余行業則僅占總計4.5%。

由此可見,在2012年之前,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投資絕大多數都集中在了礦產能源等傳統固定資產行業。
礦產是澳對中出口主力產品
礦產品一直是澳大利亞對中國出口的主力產品,2016年1-6月出口額為182.1億美元,占澳對中國出口總額的64.6%。

貴金屬及制品是澳對中國出口的第二大類商品,出口額26.5億美元,占澳對中國出口總額的9.4%。其中,黃金的主要出口國便是中國。

由于礦產品在對中國出口中的份額超過六成,因此,礦產品對中國出口的表現基本決定了澳對中國出口的整體表現。
二、中澳礦投項目
澳大利亞素有“礦車上的國家”之稱,能源和資源類大宗商品出口是其經濟主要支柱產業。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引得許多全球礦企紛紛前往澳洲,以拓展礦物資源的投資機遇。中企也熱衷在澳進行礦投,但是有喜有憂。
01報喜礦投項目
(一)中鋼力拓洽那鐵礦合營項目
中國中鋼集團有限公司和力拓合作的洽那鐵礦合營項目于1987年正式簽署合作協議。中鋼集團在合營企業項目中擁有40%股權,力拓占有60%股權。
該項目位于西澳大利亞州皮爾巴拉地區,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最早的礦業投資項目、中澳礦業合作時間最長的項目,也是中鋼集團旗下盈利最好的業務之一。
洽那鐵礦項目的鐵礦石總產量在合作伊始僅2億噸,每年向中鋼供應的鐵礦石有1000萬噸。2016年,在李克強總理和澳大利亞總理的見證下,該項目再次續約至2019年末,鐵礦石再增加3000萬噸且簽署額外包銷協議。
11月23日,力拓與中國中鋼就恰那鐵礦項目進行第三次續約。未來,恰那鐵礦總產量再增1000萬噸,累計產量提至2.9億噸,
(二)五礦收購澳大利亞OZ公司
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在2008年經過并購重組后新成立,是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公司,也是世界上鋅礦第二大生產商,擁有的鋅資源相當于中國查明鋅儲量的18.74%,擁有的鉛礦資源相當于中國查明鉛儲量的6.28%,此外還擁有較大產量的銅、金和銀礦。
由于處于中企在澳收購密集期,激發了澳大利亞當地的民族主義情緒,造成收購困難。但經過百般周旋和方案調整,2009年6月,五礦成功收購澳大利亞OZ礦業公司,全價17億美元,并將目標公司整合為MMG公司,當年實現盈利1.92億美元,次年實現利潤7.47億美元。
(三)天齊鋰業收購西澳鋰輝石項目
2012年9月,天齊鋰業公司攜手中投公司實施了一場“蛇吞象”的精彩案例,收購并控股了全球最大鋰輝石礦生產商——澳大利亞泰利森鋰業有限公司,從而確保中國企業在國際鋰資源市場的話語權。
泰利森擁有世界上正在開采的、儲量最大、品質最好的鋰輝石礦——西澳大利亞Greenbushes(格林布什礦),鋰礦資源總計儲量為710萬噸碳酸鋰當量,其中探明和可信的儲量合430萬噸碳酸鋰當量。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固體鋰礦擁有者及供應商,泰利森同時也是天齊鋰業主要生產原材料鋰精礦的唯一供應商——擁有全球鋰資源大約31%的市場份額,鋰精礦供應量約占中國市場鋰精礦需求量的80%。
02蹩腳礦投項目:史上最慘海外礦投
2006年,中信泰富以4.15億美元從Mineralogy公司全資購得西澳Sino-Iron和BalmoralIron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開采權的公司,被稱作中澳SINO鐵礦項目。
中信泰富的西澳州鐵礦石項目作為中國企業迄今為止最大的海外“綠地投資”項目,可謂是“慘不忍睹”。
這一命運多舛的合資項目不僅投產時間推遲四年,開發成本超出預算五倍,到頭來卻迎來鐵礦石價格暴跌的窘境以及一系列官司不斷。
近日,澳洲法院判中信就中澳鐵礦案賠償約10億人民幣,同時在未來30年,需每年向Mineralogy公司繳付10億人民幣的特許經營費用。中信表示,若無法解決與Mineralogy的法律糾紛,可能中止中澳鐵礦石項目營運。
三、礦業投資策略
中企在澳礦投存在著眾多風險考驗,也經歷過教訓,如何避免中信泰富鐵礦“慘案”再次出現,值得所有礦業人深思。然而挑戰與機遇并存,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礦產資源互通有無是大勢所趨,以下幾點礦投策略僅供參考。
01前期充分了解調研
對澳洲的政治、經濟、人文、地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必須要了解,避免盲目投資,利益受損,避免中國式的經驗與思維方式與外方打交道。
02輿論公關,多方聯姻
在礦業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時,在所在國當地應加強宣傳所提供的技術服務、資金支持、勞動就業和社會公益等有利因素,強調戰略合作、發展共贏的主題,弱化純粹的資源收購的概念。爭取當地政府、媒體和民眾的理解與支持。
同時企業自身還應隨時加強與我國國內上下游單位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探采選結合"與上下游企業進行"聯姻",構建完成產業鏈,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増強國際競爭力,贏得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03對收購企業有效整合
股權轉讓的完成只是完成并購的第一階段,后續的對資產、公司結構和員工的重組整合才是并購的重點難點。
相較于國內的并購活動,海外并購工作的整合更加復雜和困難。我國企業往往對企業文化、管理方式、社會環境、用人理念等各個方面的巨大差異準備不足,不能較好的應對。
因整合不完備而最終導致海外并購發生虧損的案例比比皆是,首鋼、上汽集團、聯想、TCL等企業都因整合問題而遭遇巨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