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廣州日報》報道,在蘇北農村,電子商務的滲透力和在民間的生命力讓人們驚詫。僅徐州沙集鎮,6萬人口中就有1200余家網店。東風村以前是“破爛村”,以廢品收購為主,現在,全村500多戶人在400多個網店上賣簡易家具。蘇北農村已經崛起一個龐大的網商群體。
呵呵,一夜之間,蘇北農村的這些老鄉們成了“馬云第二”了。馬云借助阿里巴巴電子商務平臺創造了經濟神話:2007年全年成交額突破433億。肩扛鋤頭、手握鐮刀的蘇北農民,憑借“一指禪”也造出了驕人成就:“全村500多戶人在400多個網店上賣簡易家具,而這個轉變只花了2年的時間。村里最早開網店的人,年收入以幾十萬計。沙集鎮快遞營業額能達到六七百萬元之巨。”
這種歪打正著卻又出奇制勝的“經濟神話”告訴我們,“建立在計算機網絡基礎上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經濟關系”的網絡經濟已成為令人震撼的“經濟新寵”,網絡交易已成為“地球村”迅猛快捷的“經濟快車”,網絡經濟已占據了世界經濟的重要構成,不管你人承認不承認、欣賞不欣賞,它一直在披荊斬棘,神速發展。還是馬云說得好,“不做電子商務,五年后你會后悔!”“電子商務一定會改變社會,賺錢的游戲是任何社會玩不膩的健康游戲”。在經濟轉型期,在經濟危機重壓下,這對于我們的企業突圍、經濟轉型,提出了一個嶄新開闊的思路。
遺憾的是,很多人知道電子商務前景可觀,可真正落實到實際,無論從媒體報道還是經濟方略,真正潛心挖掘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的,除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邀請馬云“去廣東發展”,顯示對經濟轉型的迫切愿望,顯示出對節約型經濟、智能密集型經濟和新型商業模式的濃厚興趣。其他地方的反應很平常、平靜。總用陳舊而漫不經心的眼光,輕視網路經濟,認為它太虛擬而不可靠,認為它是“瞎搗鼓”。觀望狀態和不信任情緒非常濃郁。
想到了前幾年的“缺工風暴”,當有些企業真的面臨無法生存、無利可賺的慘淡經營后,仍不愿扼腕斷臂,將廠房搬遷到了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外省,繼續進行勞動性密集產業的開發、延伸。固守“世界工廠”的名號,讓企業發展一直徘徊、鞏固在低端生產、貼牌水平和重復性勞動中,這仍然是不可回避的經營事實。歷經兩次社會教訓仍然不愿轉型,這種教訓尤令人痛心。
今天,當這些蘇北老鄉們用笨拙的網絡技術敲開了網絡經濟神話的大門,這對很多地方是一種響亮的警示,眼下,網絡經濟的門檻很不太高,創造神話的概率很大、很多,與其固守傳統模式,不如進行經濟突圍,人們應該有這種經濟自信力和闖蕩冒險精神。
據報道,“未來五年里,整個經濟中B2B電子商務所占比例將從目前的3%增至42%”。因此,更多地方,不妨借鑒“蘇北模式”,政府首先將網路經濟的引導、扶持放在重要位置,樹立人們網路經濟自信觀念,要在資金支持、硬件建設,比如電腦配置、網絡技術教育方面,多提供支持和條件。當然,人們大可不必將網絡經濟視為神秘產物,望而生畏,涉身其間,玩轉也不在話下。相信,網絡經濟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那一天,也必將是中國經濟再創新高的輝煌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