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羅卡納兩段離析工藝(贊比亞)
(一)概況
羅卡納(Rokana)分公司經營有:地下和露天礦山、羅卡納選廠、銅冶煉廠、鈷冶煉廠(1979年產鈷金屬2000噸、
1982年產鈷4000噸)和硫酸廠(年產25萬噸)。
羅卡納銅—鈷礦床埋藏在近于西北走向的復雜褶皺的恩卡納向斜的東部邊緣。礦脈長約14公里,礦石總儲量12500萬
噸。原礦含銅2.36%,礦床深部的礦石中主要銅礦物為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和硫銅鈷礦,接近地表主要為孔雀石、硅孔雀
石、含銅錳土和云母。
(二)離析—浮選工藝
該廠處理難選銅礦石,于1965年投產。它是第一個采用此種工藝的工業規模的廠家。礦石來自E區的露天礦,目前供礦
200噸/日,原礦含銅4.5%,設計能力為400噸/日。離析廠的工藝過程如下:磨礦后的礦石在燃燒煤流態化礦層焙燒爐中加熱
到300℃,然后進入離析室,在這里加入鹽和煤,產生HCI和Na2SiO3,HCI擴散到礦物顆粒中并形成氣體含銅氯化物,幾個
反應同時在煤顆粒表面發生,包括含銅的氯化物還原成金屬銅。離析的爐料用水驟冷,以一般浮選方法回收銅。鹽耗5公斤/
噸,煤耗10公斤/噸。離析產品浮選指標為原礦含銅4.66%,精礦含銅品位為29.3%,尾礦含銅為0.72%,銅的回收率為
87.2%。1970年轉入正規生產,成為羅卡納礦附屬車間。
二、阿克朱季特兩段離析工藝(毛里塔尼亞)
(一)概況
阿克朱季特(Acshugit)礦位于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以北,礦石儲量約3000萬噸平均礦品位為2.5%,其中氧化銅礦
約800萬噸,該礦體有的露出地表,有的深達30米。
氧化銅礦石中含有大量與銅礦物緊密連生的赤鐵礦—磁鐵礦,礦體下部礦石中主要含磁鐵礦和含鐵碳酸鹽礦物,主要銅礦物
為黃銅礦。該礦由奧米拉礦冶公司經營,其中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的資本。該廠于1970年建成,日處理能力為4000噸礦
石。總基建費用5800萬美元,其中2000萬美元用于運輸基建。
該礦在開采初期的三至四年內,主要為氧化銅礦、含銅平均品位為2.7%,含金3.1克/噸。礦石不可能用普通的選礦方法選
別,而采用離析法可有效的處理。曾在贊比亞做過采用銅帶礦石的工業試驗(規模500噸/日),根據贊比亞做過的試驗決定選
擇干磨流程,并用直徑為6.7米的氣落式磨礦機,對磁鐵礦采用磁選法選別,可使總處理能力減少17%,而銅的損失很少。磁
選可提高銅的品位,由2.7%提高到3.2%,金從3.1克/噸提高到3.6克/噸。
(二)離析—浮選工藝
為實現焙燒離析,安裝四臺道爾—奧利沃型具有離析燃燒室的沸騰層反應爐,每臺容量為900噸。非磁性部分在760~850℃
溫度之下進焙燒,然后直接卸入連在一起的豎式離析室,在此加入2%的煤和0.5%的食鹽,進行離析反應。離析的燃料水冷后
進浮選,粗顆粒于旋流器中回收,浮選前進行再磨,使金達到單體解離。工業試驗浮選精礦含銅60%以上,金達50克/噸。銅
的浮選回收率為89~92%,銀也大部分進入精礦中。
該廠作業率低,1972年月平均39.6%,1973年月平均57.2%,其主要原因是四個系列經常只有三個系列生產,一個系列
檢修。另外離析焙燒前后物料系統機械設備經常出問題,沙漠地區的風沙和高溫氣候對機械設備磨損嚴重。其他運輸管道經常
堵塞、磨損和腐蝕,也經常引起停產。該廠大部分設備靠進口,由于不能及時到貨影響設備檢修,造成停工待料,使生產不能
正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