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是一項復雜長期的工作,近年來,深圳、北京等地加強源頭管理、區域協同、信息賦能,加大建筑垃圾治理力度,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體系,提升治理效能,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做法,發揮了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加強源頭管理
建筑垃圾源頭管理是構建全過程治理體系的關鍵環節。
廣東省深圳市積極實踐探索化解城市高速開發與建筑垃圾本地處置能力之間的矛盾,全面建立健全源頭減量工作機制。出臺政府規章,構建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工作機制,強化建筑垃圾減量化前置管理。印發深圳市“十四五”時期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有關實施方案,明確建設單位減量化首要責任,督促設計單位嚴格落實限額排放綠色設計,指導施工單位編制建筑垃圾減量化專項方案,將建筑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將建設工程減排成效納入建筑市場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壓實工程參建單位源頭減排主體責任。通過法規和政策引導,在規劃和設計階段加強管控,推行綠色規劃、綠色策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持續推動建設工程建筑垃圾源頭減排。
同時,堅持落實建筑垃圾減量化標準體系。印發建設工程建筑垃圾排放限額標準,通過標準體系建設,引導設計單位嚴格執行限額排放設計,樹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持續組織專項抽查,對未編制建筑垃圾減量化專項設計說明或不符合建設工程建筑垃圾排放限額標準要求的建設工程進行督促整改。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綠色建筑條例》《深圳市房屋拆除管理辦法》,明確房屋拆除工程實行房屋拆除、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及清運一體化管理,將房屋拆除和資源化利用捆綁實施,通過立法推動施工現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最大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在施工現場積極應用工程渣土高效分離、環保處理等新技術,與施工單位跨行業合作減排降碳。為激勵新技術、新模式,對建筑垃圾減排與資源化利用示范項目,深圳還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予以支持引導。
強化收運監管
當前,建筑垃圾違法運輸傾倒、裝修垃圾投放收運管理不規范等現象時有發生。
針對跨區域違法運輸傾倒建筑垃圾問題,北京市加強與天津市、河北省等地的跨區域協作,強化聯合執法和建筑垃圾的協同利用,取得良好治理效果。2022年以來,京津冀三地先后聯合發布4份建筑垃圾協同治理工作機制,建立聯席會議、聯合執法、跨省案件聯合辦理和線索移交等工作機制。京津冀三地每年統一部署啟動“零點行動”,共同打擊建筑垃圾違規跨省處置行為。同時,京津冀三地暢通建筑垃圾跨省利用渠道,如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廊坊市合作,通過當地礦山修復項目規模利用副中心建設產生的工程渣土,促進兩地土方供需平衡。近兩年,經生態環境部門核準的建筑垃圾跨省利用量達81萬噸。
廣東省廣州市通過完善三個核心節點,破解裝修垃圾收運管理難題。一是完善規范指引。印發廣州市裝修垃圾收運、臨時收集點和分揀中心建設3個技術標準,指導各區和服務主體規范全鏈條收運流程;落實“兩新”政策措施,制定新能源裝修垃圾專用車型技術標準,加快推動產業升級,2024年新增氫能源建筑垃圾運輸車95臺,資金投入約1.1億元。二是完善前端設施。升級改造具有裝修垃圾、生活垃圾、低值回收物綜合收集功能的資源收集中心,采取固定廂房+可卸式車廂搭配模式,累計升級改造資源收集中心67個,投放移動收集廂256個,進一步提升裝修垃圾收集及轉運能力,解決裝修垃圾前端收運設施不足問題。三是完善服務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市民足不出戶“一鍵上傳”裝修垃圾備案信息。參照網約車模式,搭建網絡服務平臺,市民“一鍵下單”,清運服務隨叫隨到。實施全過程電子聯單制度,聯單信息實時上傳至全市建筑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確保服務“不斷線”、保障“不缺位”。
堅持數字賦能
建筑垃圾的產生、運輸到利用和處置的全過程監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信息化、智慧化的手段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提升治理實效。
針對建筑垃圾種類多、主體雜、數據散等難題,江蘇省蘇州市迭代升級建筑垃圾治理數字化監管平臺,打造全域覆蓋、動態更新的數據底座,實現全市域“一張網”整體聯動管理。一是全域信息“一本賬”。搭建源頭庫、運輸庫、處置庫“三庫”,將全市在監工程、合規運輸企業、運輸車輛、處置場所、資源化利用設施、貯存點基礎信息納入信息平臺,動態更新、實時監管,數據資源全量歸集、按需共享。二是線上審核“一站式”。建筑垃圾“產、運、處”各環節全部網上申報、線上審核。在監工程項目網上備案率達100%。運輸企業、運輸車輛執行全量核準。建筑垃圾中轉貯存、處置場所、資源化利用設施以及轉運碼頭全部實行規范入庫。所有數據關聯應用,備案量、核準量、處置量實現自動匹配。
四川省成都市推行建筑垃圾處置核準“一網通辦”,實現政企協作供需雙贏。組織開發“一網通辦”平臺,企業“足不出戶”即可提出申請,隨時查看審批進度,審批主體線上即可進行異地審核、結果互認,既提升了政務服務水平,又實現了審批—監管無縫銜接,做到了全市監管“底數清”“動態明”。對全市建筑垃圾排放證、處置(消納)證、運輸備案等5項核準程序進行規范,實現全市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從申請材料、辦理流程、辦理時限,到辦理結果、證照樣式全要素標準化管理。此外,平臺還具備“渣土供需調配”功能,全市有回填需求的建設項目可通過該平臺就近聯系排放工地,既提升企業交易效率,激發市場活力,也為政府節約了堆填土地,實現政企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