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說起秦嶺區域礦山整治修復工程,臨渭區橋南鎮寺峪口村村民韓樹才有說不完的話,“現在石渣粉塵沒有了,之前斷流的山泉水又來了,我們吃水再也不用去外面挑了,澆地也方便了,這滿山的綠又回來了……”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深化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統籌規劃,精準施策,分類施治,上下聯動,吹響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號角。2018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落實省市安排部署,扎實開展修復工作。編制印發了《渭南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6—2025年)》,設立了5000萬元的市級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專項資金,下發了《渭南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暨驗收指導意見(試行)》,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依據。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資金是生態修復項目的重要保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動申報項目,積極籌措資金,截至2021年,我市共獲得中省市財政補助資金4.3647億元,有力地推動了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順利開展。同時,為了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推動任務落實,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先后建立了“三結合”工作制度和會審首簽機制,使每項工作的決策、安排、推進、落實、督辦和反饋等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整閉環,為高效有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全市共計完成露天采石礦山治理157處,占總點位的64%,完成治理面積約1.51萬畝。其中秦嶺開展63處,占秦嶺總點位的94%,治理面積約0.58萬畝。渭北旱腰帶開展露天采石治理點94處,占渭北總點位的52%,約0.9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