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累計完成科技成果155項 創造效益2600多萬元
11月16日,在同煤集團剛剛舉辦的第三屆職工技術成果推廣介紹會上,忻州窯礦展示的《覆帶式應急排水車》、《掘進機拖纜裝置》、《機械聯動閉鎖裝置》等10項科技項目分別獲得同煤集團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據統計,今年以來,該礦共完成科技成果155項,創造效益2600多萬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該礦堅持每月組織一次科技成果立項評審獎勵,并成立科技成果評審領導組,明確了科技成果審核流程、考核范圍、立項范圍、考核規定和成果評比獎勵。每月20-25日,由各單位技術創新完成人填寫科技創新成果申報表,履行驗收認定程序,由分管副總組織相關科室驗收認定,根據創效大小評定獎勵等級,最后由評審領導組審批后,將獎勵轉入受獎人員的工資賬。
該礦領導帶頭沖在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據科協負責人介紹,為了尋求礦井快速排水辦法,補起礦井應急救援短板,該礦礦長,生產副礦長、機電副礦長與機掘三隊邢宏祿、機分廠副廠長劉文進組成公關組,苦戰3個月,成功研發了一臺快速移動的覆帶式應急排水車,填補礦井救援的空白,榮獲同煤集團科技成果一等獎。
煤炭企業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在生產一線,創新主體更是奮戰在生產一線的員工。為了營造全員開展技術創新的良好環境,提升干部員工技術創新能力,該礦利用基層“大師工作室”這一陣地,現場開辦技術創新培訓班,今年以來,累計舉辦技術攻關培訓班25期,培訓技工500人次,點燃了員工創新熱情,使生產一線推出一批批技術成果。機掘三隊技術員高炳元、張風立針對掘進時粉塵飛揚的狀況,設計了一套可隨著掘進機向前移動的全斷面噴霧裝置。這個裝置固定于裝載機上,安裝了10個不同角度的噴射頭,可將水霧覆蓋巷道整個斷面,阻隔粉塵蔓延,保護了員工身心健康,而且節省了人工移動噴霧工序。機電科技術人員為保障礦井盤區輔助運輸區間安全,用了一個月時間研制了《井下輔助運輸系統紅外熱釋警戒系統》,這種系統采用人體輻射波長9-12um段特別敏感的紅外熱釋傳感器和斷電裝置,當人員進入輔助運輸區間時,裝置立即報警,并及時切斷運行絞車電源,為礦井安全保駕護航,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安全效益。
“科技創新讓我們嘗到了甜頭,我們要立足創新再鑄輝煌,讓創新創造成為科技安全發展的強大動力”。礦科協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