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高照,臨海永豐鎮石鼓村的大橋下,已然沒有了往日的機器轟鳴和漫天沙塵。永豐鎮鎮區片主任張龍和駐村干部陳亞亞又一次來到橋下的制砂場了解砂場關拆后場主的出路問題。“永豐鎮12家采(制)砂場關拆工作已全部完成,所有場主都是自愿自主拆除,他們為永豐鎮的生態環境保護犧牲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投入,我們都非常感謝他們的配合和理解。”張龍發自內心地說。
倚靠始豐溪和永安溪,采(制)砂石從古至今一直是永豐鎮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近年來采(制)砂石的規模不斷擴大,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溪水混了,魚類少了,有關部門對非法采砂的整治也從未停止。然而如此全部關拆的力度卻從未有過。
12家砂石場,鎮區就占了6家。張龍無疑成了攻堅骨干之一。“全鎮的突破口就是從石鼓村打開的。”
自“五水共治”以來,尤其是“三大百日攻堅”行動以來,該鎮上下都把采(制)砂石整治作為首要任務來抓。無論是班子成員還是駐村干部,每個人都背負著重大的壓力。一家采砂場最少的投資五六百萬元,多的投資上千萬元,有的經營多年虧空多年,今年恰遇行情看漲,有的剛剛接手尚未盈利,還有的負債累累。如何將場主的損失降到最低呢?該鎮班子成員經過商討認為,場主自拆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攻堅難點在于尋找突破口。
6月23日至6月25日,該鎮對各采砂場進行了切電關停,幫助場主們對采砂制砂設備進行了部分拆除。可是由于思想工作沒有全部做通,工作不能進一步開展。“若強拆必然會對各場主造成更大的損失,也會因為進度慢,影響攻堅行動按時完成。”張龍說。
為了打開突破口,鎮干部輪流將各場主叫過來開座談會,會議從傍晚7點一直開到了晚上12點。雖然經過前期大量宣傳發動,各場主已經對市委、市政府的關拆要求有了明確認識,可抵觸情緒已然存在。機關干部們不氣餒、不畏難,最后經過白天黑夜十多次的座談會,場主們的工作終于做通了。該鎮給場主們下達了7月5日為最后關拆期限的通知。
“首先我們從鄉賢和村干部入手,在他們身上做工作,講政策,說道理,每天不分日夜上門做工作。他們的砂場主動拆除后,其他場主也表示愿意自拆,唯一要求就是必須一碗水端平,12家采砂場都得拆。”接著鎮里派小分隊每天到現場督工。“整整一個月,為了避開高溫,小分隊基本每天五點起床,六點半到現場。鎮長書記每天4點半起床,5點出門,也要到現場把12家采砂場走一遍。”
截至7月5日,所有采砂場設備拆除完畢。7月15日,12家采砂場全部關拆結束。
“其實,我們水利部門去年就給他們下發了停業通知書。可是由于執法能力薄弱,工作一直沒有開展起來。”城西水利站站長郭躍峰告訴記者,這一次各場主能主動自拆確實不容易。“早幾年整治洗砂船,場主還能有12萬元的補貼,而這一次在補貼政策不確定的情況下,場主們做通了思想工作,只能說永豐鎮的機關干部們是用真誠和毅力打動了他們。”
量大、面廣、分散,為進一步推動攻堅行動順利開展,永豐鎮聯合公安、水利、環保等有關部門開展了6次集體行動,共出動800余人次。
鎮長胡天臨表示,以前的整治工作都是以執法部門為主導,鎮協助,而這次是以鎮為主導,執法部門通力合作,可見這次攻堅的決心和力度。其實,早在5月13日,該鎮就在畜禽養殖整治過程中意識到,采(制)砂石整治迫在眉睫,并特地召開了采(制)砂石整治動員會。會上,該鎮要求每個采砂場建立沉淀池、過濾池,做到廢水零排放。5月19日,市政府提出全面關停采砂場,該鎮黨委書記孫俊馬上同其他負責人一起,到已經投入幾萬元建好沉淀池過濾池的采砂場一家一家解釋。
“壓力真的不是一般大,我們也沒料到會全面關停。”胡天臨說,全市總共有29家采砂場,其中永豐12家,“采砂制砂行業在永豐有一套完整的行業系統。采砂場關停后直接導致兩千多人失去經濟來源。如果以后有新政策出來,鎮政府將優先考慮將省級河道200米河道外的工業用地給關停的場主。”
關拆工作結束已有一月整,全鎮無上訪。為此,張龍還創作了一首詩作為這次攻堅行動的總結:“市委市政府發出號召;領導重視最為重要。書記鎮長切準脈搏;分管領導天天督導。駐村干部日夜工作,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動情曉理政策明了;公安干警排除干擾,場主自拆損失減少,方法得當效果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