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9份報告、新發現5處礦產地、提供7處重要礦產找礦靶區。”這是江西省地質局第七大隊(以下簡稱“地質七隊”)在保障國家能源資源的征程中交出的一份答卷。
今年上半年,地質七隊錨定年度目標任務及三年找礦行動計劃不動搖,從贛南紅土地到川西高原,從鎢礦稀土礦勘查到鋰礦突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支紅土勁旅的責任與擔當。

地質隊員坑道調查
01、七大基地科學布局
地質七隊以贛南為核心,圍繞南嶺、武夷、欽杭等重要成礦帶,同步拓展新疆、西南及東南亞市場,聚焦鎢、稀土、螢石、金、鉬、鋰等重要礦產,建設七大資源基地。
圍繞七大資源基地建設,地質七隊上半年簽訂項目合同24項。崇義、大余、上猶鎢錫基地實施的崇義縣新安子、羅形坳等鎢礦資源儲量核實,保障了贛南鎢礦山資源的接續。興國-廣昌鉬銀螢石基地通過興國縣張家地鉬礦、廣昌縣新安鉬銅多金屬礦等詳查項目,實現鉬礦找礦突破。石城-尋烏錫銅螢石基地石城廖家山銅多金屬礦、會昌縣楓樹卜礦區錫礦等普查項目進一步驗證了錫銅找礦潛力。贛縣合龍-于都鐵山垅鎢稀土基地通過完成贛州市重要礦產調查評價項目新增找礦靶區數個。三南中重稀土螢石資源基地稀土增量數萬噸,鞏固了中重稀土資源全球優勢。新疆西南等國內其他基地實施的四川馬爾康鋰礦勘探、新疆阿比金金礦普查助力西部資源開發,蓮花縣燈坡嶺鐵鎢礦資源儲量核實證實了贛西地區的鎢多金屬礦找礦潛力。
有的放矢,科學布局,相互配合,七大資源基地找礦成果不斷突破。今年上半年,地質七隊9份地質報告通過評審備案,其中4份獲自然資源部評審通過,5份獲江西省自然資源廳評審通過;新增礦產地大型2處、中型3處;完成鋰、螢石、金、礦泉水4個礦種找礦目標,形成了“區域聚焦-礦種聯動-國內外協同”資源保障體系。
02、“三級質檢”精益求精
在自然資源部資源儲量評審中心,地質七隊項目技術負責人鄒振威手握剛通過的四川馬爾康加達鋰礦勘探報告,難掩激動。這是4份通過自然資源部評審的成果報告之一,這份沉甸甸的報告凝聚著他們在海拔4300米川西高原奮戰一年的心血。
為保障質量,馬爾康加達鋰礦項目組實施“三級質檢”制度,累計開展12次專項檢查,整改問題186項。“每個數據點都要核對三遍以上,有時為確認一個巖性界線要往返現場多次。”項目組組長衷毅說。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質量管控,讓報告順利通過評審。
“蓮花燈坡嶺鐵儲量核實項目是去年11月份承接的,在今年4月份報告內審階段,江西省地質局地礦處組織的專家組提出了92條修改意見,我們按照意見對報告逐項進行了優化調整,最終于5月份順利通過江西省自然資源廳專家評審。”提起這個項目,地質七隊地勘院工程師蔡啟華深有感觸地說。
03、創新管理提質增效
面對全院38個同步推進的項目和16項重點勘查任務,如何做到在任務量倍增的情況下,確保報告評審全部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是唯一法寶。
地質七隊“掛圖作戰”明確目標,繪制“資源基地建設-責任落實-項目分布-進度跟蹤-目標成果”一體化流程圖,實行全過程動態監管。此外,地質七隊依托自主研發的項目管理系統,通過“周周報進展,月月一調度”機制,實行定人、定責、定時、定目標,確保16個重點項目高效推進。
今年以來,地質七隊地勘院在爭取財政項目和市場開拓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江西1∶5萬小坌圩幅和古陂圩幅、羅屋幅、聶都幅礦產地質調查、于都塘坑鉬礦普查和會昌楓樹卜錫礦普查等項目順利通過立項。省內市場項目信豐東坑稀土礦詳查爭取有力,海外市場馬來西亞及老撾項目拓展取得新突破。通過“贛南+省外+國際”的戰略布局,地質七隊地勘院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為完成年度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下半年,我們要保持提交的報告順利通過評審并備案。”深夜的辦公室,地質七隊地勘院院長陳斌鋒一邊核對數據一邊說道。這份對質量的極致追求,正是9份地質報告均順利通過部、省級評審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