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赤峰市政府委托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赤峰市有色金屬成礦規律研究》項目通過驗收。
項目對赤峰地區的鉛鋅、銅、銀、鉬、錫等有色金屬礦床開展了系統調研,對其中40多個典型礦床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了赤峰地區有色金屬礦床的主要類型:熱液脈型,夕卡巖型,斑巖型,火山-次火山熱液型,熱水沉積噴流型。通過輝鉬礦的錸-鋨定年和巖漿巖的單顆粒鋯石鈾-鉛定年,在赤峰地區劃分出三個成礦期:二疊紀、早-中三疊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進一步確認了區內華力西期和印支期有色金屬礦成礦作用的存在,為赤峰地區的進一步找礦開拓了新思路。根據上述研究成果,結合深部找礦成果,討論了赤峰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找礦潛力,對后續找礦工作具有指導作用。
項目還以銅礦為主,提出了巴林右旗老龍溝銅靶區、黑山頭鉛鋅靶區、阿魯科爾沁旗小王家段銅多金屬靶區、喀喇沁旗明安山銅靶區、元寶山區銅多金屬靶區等6個找礦靶區,具有一定的地質依據。
由翟裕生院士、葉大年院士等11位專家組成的驗收專家組認為,項目整體研究成果為赤峰地區今后的找礦工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赤峰市位于我國華北和東北兩大經濟區結合部,在我國的礦產資源整體配置格局中起到從西向東、從北往南的轉承樞紐作用。地質上,赤峰市受到古亞洲和環太平洋兩大全球性構造——成礦域的疊加成礦,成礦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巨大,有色金屬資源尤為豐富。進入新世紀,赤峰市礦業迅猛發展,從2002年的“夕陽產業”逐漸轉變為當仁不讓的經濟龍頭老大。2010年赤峰市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有色金屬之鄉”稱號,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地級城市。近十幾年,赤峰市相繼發現了一大批新的有色金屬礦床,顯示了巨大的找礦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