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不在大,平安則靈”。與那些動輒年產礦石數百萬噸的大型礦山相比,每年生產礦石才30多萬噸的東鑫礦業有限公司劉樓銅鐵(金)礦的確是一個“小礦”。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礦”卻成為了全國的樣板。
11月17日,在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于重慶召開的全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經驗交流會上,該公司作為全國安全生產5家典型礦山之一,與其他4家礦山一起在大會上進行了經驗介紹和交流。
“我們礦的安全工作之所以能引起國家安監總局的重視,并在全國的安全生產工作會上進行交流,關鍵是我們認真落實安全責任清單,大力實施機械化自動化,真正做到了‘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該公司負責人感觸頗深地說。
以責任清單打造“我要安全”理念
東鑫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所屬的劉樓銅鐵(金)礦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境內,礦區位于淮北平原,地表河網密布,屬于“三下”(即水體下)開采礦山。
劉樓銅鐵(金)礦始建于2002年,礦山設計生產能力35萬噸/年。經過十多年的持續改進,由一座以人工開采為主、年產5萬噸的小型礦山,逐步發展成為一座以機械化、自動化為主、年產超過30萬噸的中型地下礦山。
近年來,該公司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注重投入資金引進新型適用安全技術及裝備,不斷提高本質安全水平,夯實安全生產基礎。2012年,該公司在安徽省率先建成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取得安全標準化二級礦山保持至今。
為進一步落實企業崗位責任制和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五落實五到位”等規定要求,2015年4月15日,安徽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編制下發了《煤礦、非煤礦山、化工(危化)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范本》后,該公司認真學習,組織管理、技術人員對本公司所有崗位進行了統計分析,對照《安全生產責任制范本》的要求重新進行崗位分析和工作分析,按照《安全生產責任制范本》的要求對原有的崗位安全職責進行了修訂,對梳理出來的新崗位進行了補充。
“《安全生產責任制范本》首次采用‘職責定位+職責范圍+職責清單’的新模式,全面準確地描述了非煤礦山企業的18個關鍵崗位的安全生產職責。”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共發布了77個崗位的安全責任制,做到了安全職責“不遺漏、不交叉、不重復”,每個崗位都有一份本崗位的安全生產“責任清單”。
為了切實保障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到實處,他們還修訂了《安全生產責任制考核制度》,分別對崗位員工、中層管理人員和領導班子成員履行安全生產職責情況進行定期檢查考核,并嚴格兌現獎懲,用經濟手段保證安全生產職責落到實處。
“新的安全生產責任清單推行以來,我礦的安全生產管理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一是公司股東更加重視安全生產工作,董事會將礦山安全生產列為固定議題,擴大了公司經營層安全生產支出的審批權限,為安全生產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資金保障;二是公司黨組織、工會組織和財務、經營等業務部門的安全生產意識明顯加強,形成了黨政工齊抓共管的局面;三是員工的安全生產主動性積極性顯著增強,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明顯轉化。該公司負責人欣喜地說。
用礦山“兩化”鍛造安全“鐵壁”
劉樓銅鐵(金)礦于2004年建成投入生產,受當時股東的經營理念和安全意識所限,加之資金短缺,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采掘工藝和裝備非常落后。
“當時的采礦方法全部為淺孔留礦法,留下了大量采空區,形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采用安全性極低、勞動強度大的普通法掘進天井,平巷掘進采用人工獨輪車出碴,采場漏斗人工裝車、中段運輸采用人工推車;礦山甚至沒有配備地測采、機電等主要專業人員,只靠從附近國有礦山聘請兼職技術人員勉強維持。”談起彼時的礦山生產狀況,該公司負責人不堪回首。
而原始落后的生產方式還帶來了工人作業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下、安全事故頻發等一系列嚴重的現實問題。該公司負責人說,一方面是生產效率低下,2004年至2007年,礦山的生產能力只有5萬噸/年,而從業人員卻需要300人,人均勞動生產率未達到200噸/人·年;另一方面,安全事故頻發,輕傷以上事故幾乎每個月都有發生,百萬工時傷害率高達百萬分之30.3。
2007年6月,礦山股權變更,新股東以全新的理念接手礦山運營后,不斷加大安全投入,從推行機械化、自動化入手,改造提升開采工藝和裝備,公司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他們實現了漏斗振動放礦和中段電瓶機車運輸,掘進工作面采用了Z30電動裝巖機裝車,徹底淘汰了人工裝車和人工推車運輸;2009年建成全尾砂膠結充填系統并于當年投入使用,至2013年初完全消除了前期留礦法采礦留下的采空區,徹底消除了采空區隱患;2010年開始推廣充填采礦法,并逐步使用1.0立方米的電動鏟運機替代電動裝巖機和電耙,到2012底全部終止了淺孔留法采礦方法的應用,因采用了即采即充的充填采礦法,井下沒有采空區形成,礦區地表始終未發生變形沉降;2011年完成了東西礦段的資源整合,擴大了礦山規模;2012年進行豎井提升系統改造,用安全性更好的多繩摩擦式提升機替代了JK型單繩提升機,各水平搖臺、安全門實現自動操控,并于同年在安徽省內率先建成了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并同步建成了水泵、風機的遠程操控系統;2013年引進使用反井鉆機進行天井施工作業,徹底改變了危險、落后的天井施工工藝。
談起礦山的“兩化”,該公司負責人最津津樂道的當屬充填系統自動化控制和井下中央變電所、水泵房、主通風機遠程操控兩大系統。
該公司于2009年建成尾砂充填系統,2014進行了普通濃密機高效化改造后,實現了自動加藥系統和濃密機無人值守。據了解,該公司的砂漿制備和充填自動化系統由檢測儀表、中央控制臺和微機三部分組成,控制儀表主要包括砂倉水位界面儀、雷達料位計、核密度計、電磁流量計、超聲波液位計等,自動檢測砂倉砂位、水泥倉料位和攪拌桶液位,實時采集放砂濃度、流量和水泥給料量等基礎數據,經微機綜合處理后可以很方便地控制充填料漿濃度、流量和灰砂比,為穩定充填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證。
而該公司的井下中央變電所、水泵房、主通風機等實現遠程操控后,上位機通過人員定位系統的網絡平臺和井下控制站進行數據通訊,實現地面遠程控制和數據監測功能。水泵自動控制系統實現了對水泵房設備運行的在線監控,自動+手動控制水泵的啟停及閥門的開、關,并可以根據涌水情況自動啟停水泵,同時結合礦井的用電負荷情況,控制水泵在用電低谷時多起泵、用電峰值時少起泵,即實現“避峰填谷”功能。而風機自動化控制系統能遠程控制風機開停、監測風機運行與故障狀態,監測風量大小,當風機出現故障或風量偏小時,報警框提示報警信息。
伴隨著礦山機械化、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礦山生產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以前,該公司的礦山年采礦能力只有5萬噸,2014年實際采出礦石24萬噸,2015年預計采出礦石30萬噸。生產能力提高的同時,礦山從業人員卻從過去的近300人減少為220人,人均勞動生產率達到了1360噸/人·年,比以前提高了近7倍!
“礦山機械化、自動化的提升不僅大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使得安全事故大幅降低。”該公司負責人介紹,2014年,該礦百萬工時傷害率下降到百萬分之8.6,比實施機械化、自動化之前下降了3.5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采掘機械化的實施,還使工人勞動強度顯著降低,作業環境和勞動條件持續改善,員工可以穿著相對干凈的工作服上下班,徹底改變了“灰頭土臉、汗流浹背”的老礦工形象。
以新理念提升“兩化”
“實施機械化、自動化不僅僅是安全生產的要求,也是礦山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已經從中嘗到甜頭的該公司負責人頗有心得地說,“機械化、自動化帶來的不但是更加安全的工作環境,而且會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作業人員,這在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和事故代價不斷增加的新形勢下,能顯著地增加礦山的經濟效益。”
要提升礦山裝備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離不開安全投入,而要加大安全投入,首要的是改變和提升礦山投資人和決策人的經營理念和安全理念。該公司之所以在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首先應當歸功于投資人的經營理念和安全意識。“礦山投資人和決策人只有牢固豎立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持續向好的先進理念,才能舍得安全投入,才能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才能持續改進、持續向好。”該公司負責人表示。
而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則是實現礦山機械化、自動化強有力的保證。這幾年來,該公司在實施機械化、自動化的過程中深感專業人才的寶貴和重要,采取引進和培訓相結合的方法,逐漸打造了一支懂技術、能實干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成為該公司機械化、自動化方面的重要支撐力量。
“我礦在實施礦山機械化、自動化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行業內先進礦山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鑿巖設備、各中段礦車上下罐籠、井下水泵房和變電所自動控制系統等還需要升級改造,采掘生產系統總體上處于‘機械化存不足,自動化剛起步’的狀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該公司負責人表示,2015年,我公司將以被列為安徽省淮北市“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專項行動”試點單位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投入,按照安徽省安監局下達的《金屬非金屬礦山“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專項行動方案》的部署要求,分析梳理礦山在機械化、自動化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兼顧先進性和適用性原則,制訂工作方案和工作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將礦山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再提高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