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船舶工業是我市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產業之一。從2003年起,我市船舶工業產值每年實現翻番,船舶制造業已形成“大造船、造大船”的良好態勢,引起了各界關注。但同時,我市造船業也存在著諸多隱憂,為更好更快發展帶來了嚴重制約。本報今天起發表的一組系列報道,旨在引起有關部門和眾多造船企業的關注,既要正視我市造船業的優勢和存在的隱憂,更要未雨綢繆,科學應對,積極尋求突破制約的良策。
“無論是船舶修造數量還是建造能力、年產值,臺州均位列全國或全省前茅。”近日,市船舶工業協會會長陳存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臺州船舶制造業發展迅速。與去年同期比較,今年上半年產值增長52.8%,勢頭良好,正處在輝煌之中。
這的確令人欣喜。如今,我市船舶建造正朝著大噸位、大馬力、多用途的方向發展,形成了以散貨船、集裝箱船、危險品船(油輪)、工程船為主的四大船舶體系。
是什么使臺州船舶工業這匹“黑馬”脫穎而出,是誰將船舶工業推上了臺州重點經濟的舞臺,又是什么引發臺州船舶工業釋放如此巨大的能量?
靈活的機制催生成本優勢
我市共有船舶生產和修理企業100多家,配套企業70多家。與許多地方不同的是,在這些企業中,民營企業占到了97%以上。這恰恰是催生臺州船舶工業成本優勢的關鍵之所在。
民營經濟本身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員精簡,決策快捷,經營靈活,用工成本相對較低,原材料采購渠道多、庫存積壓少……
長期以來,業界有句行話:造船業是微利行業。但是,這一定勢在臺州靈活的機制下,已被逐漸打破。據了解,我市民營造船企業制造一艘千噸級船舶的價格,一般比外地國有造船企業的報價低一半左右,稅后平均利潤可達15%至20%。
浙江振興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憑借靈活的機制,采取成本縮減法,改進生產流程,成本優勢十分明顯。總經理羅友法介紹,他的企業用先分段建造、后拼裝的方式造船,別人造二三萬噸的船一般需要2年時間,“振興”只要一年半就可以了。“高效率等于高效益啊。”羅友法說。
強有力的技術優勢作支撐
造船業的競爭愈來愈烈,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臺州造船業不僅在競爭的硝煙里殺出一條血路,還以驕人的業績躋身于全省乃至全國前列,這不是光憑成本優勢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強有力的技術優勢作支撐。
過去,臺州造船業一直都是小打小鬧,從2000年左右開始真正起步。迄今,短短幾年間,臺州造船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矚目的成績:2004年2月,臺州第一艘出口歐洲市場的油輪下水,船舶設備配套國產化程序達91%,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2005年7月,2萬噸巨輪“長峰8”號順利下水,標志著臺州民營造船業逐漸朝著大型化、規范化方向發展;2007年1月,五洲船業有限公司建造的液化氣船交接給挪威斯考根海運集團,臺州又一次打破了民營企業制造高技術含量液化氣船的全國紀錄。
(源自:臺州日報)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市船舶制造企業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船舶企業生產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船舶制造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建造的民用船舶種類越來越多,建造難度較大的化學品船、油船、集裝箱船、耙吸船等比重不斷增加。
正是有了高技術的支撐,皓友、楓葉、騰龍、合興等一大批造船企業生產出來的船只才能享譽海外,訂單不斷。
配套優勢拉長產業鏈
造船業有著龐大的配套產業體系。合興船廠董事長陳存裕說,一艘船起碼有1000多種配套設備,包括甲板機械、液壓部件等等,不計其數。
目前,全市已擁有船用產品生產企業70多家,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船用產品種類達到40余種。
配套能力強,是臺州造船企業規模不大卻能造出萬噸輪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船舶生產所使用的液壓舵機、液壓錨機、空氣壓縮機、電控設備、自動操舵儀、救生艇、吊艇架等均能本地生產,大大減少了造船業的采購環節,降低了造船成本,縮短了造船周期。
此外,我市機電工業發達,與船舶制造相關的閥門與泵類、模具與塑料、普通機械制造、船舶五金等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生產能力,為發展船舶工業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撐,從而形成了高效率、高效益的產業鏈。
(源自:臺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