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走進永定區洪山鎮王壽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橫崗背現場看到,過去廢棄的礦坑已披上了綠裝,草皮、各種各樣的樹木、三角梅與棧道、涼亭相得益彰,一派生機盎然,經過1年的修復,這個昔日的廢棄礦山儼然成為了生態公園。

圖為龍潭鎮蝴蝶蘭種植基地展廳
“橫崗背是屬于樣板區,整個項目包括棧道、涼亭、停車場、道路、擋墻、排水溝,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當下就是對未長出綠植的部分進行補植和日常的草皮、苗木管養,確保成活。”項目經理郝建鵬說。
近年來,永定區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對礦山地形地貌、生態狀況、氣候水文、生物多樣性等進行綜合分析,分階段、分任務、分工程量、分類施策開展整治,礦山生態修復效果顯著,為推動礦區產業轉型打下基礎。
為恢復礦山生態,2023年,永定區籌集資金1.53億元,對王壽山礦山廢棄礦山采取系統性工程修復措施。項目分3期施工,對采礦區留下的25個塘口、41個渣堆,采取地形整治、削坡減荷、邊坡排險與加固、廢石清理、截排水溝建設等手段和治理措施,以實現消除廢棄礦山地質災害隱患及地質環境治理恢復的目標。同時,通過土地復墾、景觀再造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打造一礦一特色、一礦一景區。
作為我省重點礦區,永定曾因礦而興,但隨著經濟轉型,大量煤礦關停,留給該區更多的是“墨汁水”“光頭山”等生態后遺癥,導致出現地質安全隱患和廢棄煤矸石侵占河道、堵塞水系、損毀植被、水土流失、壓占土地資源等問題,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給高陂等6個產煤鄉鎮17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根據這里的特點,讓施工單位因地制宜種植適應土質的一些植被,并加大養護力度,從而向其他沒有覆蓋到的邊角蔓延。”永定區礦業集團董事長張茂海說,整個項目分4年建設,其中3年為施工期,1年為管護期,治理面積達到1825畝。項目以生態修復為主,把文旅、鄉村振興、生態景觀等融入其中,爭取修復一片,綠化一片,百姓受益一片,把項目打造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的“永定樣板”。
為解決永定北部6個產煤鄉鎮廢棄礦山歷史遺留問題,永定區主要領導牽頭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去年6月,在由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組織專家開展的2022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競爭性評審中,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從全國31個項目中脫穎而出,被列入全國首批生態修復示范工程。
2022年,國家下撥我省重點生態保護修復資金2.9億元,用于支持龍巖市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計劃完成礦山生態修復面積736公頃,修復廢棄礦點20個,消除地質環境隱患點26個,治理邊坡10公頃,恢復植被346公頃,改造提升植被315公頃,盤活利用土地面積393公頃。
“經過1年多的努力,永定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項目已完成煤矸石清運、土地平整37處煤矸石堆存點,煤矸石清運方量126.8萬立方米,待明年春天組織綠化工程。正在有序推進虎崗鎮鄭坑、高陂鎮大坑、撫市鎮基安等6個鄉鎮43處修復點的復綠復墾、截排水溝等工程,涉及項目紅線面積12917畝,已超額完成序時治理目標任務。”永定區自然資源局局長翁志強表示。

圖為永定區洪山鎮王壽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現場
目前,永定區正在加快推進龍潭溪、培豐溪、撫溪流等流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主要建設龍潭溪流域兩岸綠化區面積43.4畝,布設人工濕地7處,種植水生植物5620平方米,培豐溪流域構建生態隔離帶面積8.16畝,生態護岸748.91米,灌溉用水壩一座;撫溪流域構建生態護岸1645米,河道清淤清障29587立方米。其中永定區龍潭鎮龍潭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已完工;永定區培豐鎮培豐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完成80%工程量;撫溪流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完成75%工程量。
在開展大面積生態修復的同時,永定在推動礦區產業轉型方面也邁開腳步,各產煤鄉鎮各顯神通因地制宜探索礦區轉型之路。
龍潭鎮楓林村萬花園林所在的地方曾經是永定主要礦區之一。灰塵漫天,煤渣遍地是這里的真實寫照,而今,它已成為一片盛開的蝴蝶蘭的海洋。在這里,白色、粉色、淡紫色的蝴蝶蘭爭艷斗麗,春節前夕,花農們忙碌著進行剪枝、分苗、裝袋等工作。很難想象,這片土地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萬花園林的負責人謝凡生自豪地說:“今年來自日本的白色蝴蝶蘭鮮切花訂單大幅增加,我們已經出口超過100萬株。”這些蝴蝶蘭品種中,白色的“白花黃心V3”在日本市場上備受追捧,銷量火爆。
從2013年開始,龍潭鎮逐步關閉小煤礦和小煤窯,不符合環保標準的企業一律不引進。同時,該區大力推進產業轉型。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花園林在楓林村成立,成為一家智能溫室大棚企業。如今,這里的智能溫室面積已經達到2.2萬平方米,年產蝴蝶蘭苗800萬株,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這些蝴蝶蘭不僅在國內銷售,還出口到越南、日本、美國等國家。萬花園林也成為我省第一家蝴蝶蘭鮮切花出口企業。
看到蝴蝶蘭產業的巨大潛力,2021年初,龍潭鎮首次召開發展壯大蝴蝶蘭產業動員大會。這次大會吸引了眾多外地客商入駐蝴蝶蘭產業園。如今,當地已建成近500畝的產業園區,多個蝴蝶蘭項目先后落地建成,使龍潭成為全國最大的蝴蝶蘭鮮切花基地和全省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
龍潭鎮礦區轉型發展蝴蝶蘭產業的事例被選為福建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的典型案例。隨著蝴蝶蘭產業的發展,600多名外出人員選擇返鄉創業就業,帶動了2000多名本地群眾就業。蝴蝶蘭年產值達到1.12億元,為當地群眾增加了8000多萬元的年收入。
龍潭鎮黨委書記吳才開表示:“下一步,我們將以打造蝴蝶蘭小鎮為契機,規劃建設近千畝的蝴蝶蘭產業園。我們將推進相關設施的建設,如蝴蝶蘭文化產業園、產業景觀大道、蝴蝶蘭文化街和蝴蝶蘭綜合展示廳等。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舉措,推動休閑、觀光、度假、研學、文創等美麗經濟的發展,為礦區鄉鎮的轉型發展、綠色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