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給金石山礦山公園鍍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芒。這座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曾是新余市仙女湖區歐里鎮的一道“瘡疤”,如今成了集生態修復、礦山旅游和古鎮度假三大板塊于一體的休閑樂園,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游玩體驗,實現了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場”的蝶變。

位于新余市仙女湖區歐里鎮的金石山礦山公園鳥瞰圖
告別“灰色過去”,摒棄“賣石頭”舊路
5月13日,記者走進群山環抱下的金石山礦山公園,平坦寬敞的游步道兩側栽滿綠樹,一眼望不到盡頭,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仿佛是一條時光隧道。
“以前這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紅火的時候,礦山上每天有2000多名工人作業,運石車川流不息,村民的腰包鼓了,但這種粗放式開采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今年53歲的歐里鎮昌坊村村民昌細根正為前來游玩的游客講述金石山的歷史。
金石山因石灰石資源豐富而聞名,采礦業始于1921年,距今已有百余年歷史。鼎盛時期,周邊采石場、石灰窯多達50余家,每天來來往往的貨車超1000輛。靠山吃山,采石加工不僅為金石山周邊的洲上村、歐里村、昌坊村帶來豐厚收入,也成為歐里鎮重要經濟支柱之一。
運礦石的車越來越多,青山上那一塊塊“補丁”也越來越刺眼,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塵土漫天等環境問題接踵而至。要算經濟賬,更要算長遠賬。歐里鎮痛定思痛,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對全鎮各類礦企關閉退出。2016年以來,累計關閉退出59座石灰窯、3個采石場及4家礦產品加工企業,連帶18座煤礦企業一并關停,徹底告別了“靠山吃山”的粗放式發展史。
迎來“綠色蝶變”,開啟“賣風景”新程
山還是那片山,發展理念卻不一樣了。如何讓關停的礦山重獲生機?2022年底,仙女湖區深挖潛力,以資源活化、業態共生為突破口,探索一條文旅融合新路子。該區投資2.58億元實施金石山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治理工程,推出“生態修復+文旅融合”新模式,將其打造成一座占地面積1278畝的礦山公園。
崖壁排險、設防護網、清除渣土、生態復綠……在金石山礦山生態修復中,每一項工程都讓中交一公局四公司昌坊景區項目品牌總監戴松直言不輕松:“金石山的礦渣全部由石灰石組成,完全沒有土質覆蓋,并且呈堿性,植物難以存活。我們采用‘機械+人工’方式清理浮土危巖,通過清除渣土、添加保水性材料等改良土壤,覆土處理薄土或裸露區域,建立排水灌溉系統等辦法,提高植被存活率。”
金石山礦山公園項目由中交一公局四公司承建和運營,包括生態修復、礦山旅游和古鎮度假三大板塊。通過修復,礦區新增林地220余畝、草地360余畝,大地“疤痕”長出新綠。公園順應地勢,設計建設了中央疊水景觀、礦洞體驗館、高空組合塔、崖頂觀光區等各具特色的游玩區域,既保留礦山的歷史遺韻,又注入現代旅游的活力。
發展“體驗經濟”,讓金石山再生金
“原生態的自然風景區,各種游樂設施,還有非遺表演等,適合朋友家人一起來玩”“晚上的表演特別精彩,還有打鐵花,很好看”……在社交媒體上,網友們紛紛曬出對金石山景區的評價。自1月23日試營業以來,景區共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日游客峰值達1.7萬人,營業收入258萬元。
“景區既要打造得好,更要運營好。”戴松坦言,區別于一般的礦山生態修復需要持續投入維護成本,金石山礦山公園的亮點在于以文旅賦能生態修復,解決“礦山修復后沒人管”的問題,杜絕還舊賬欠新賬。“這就需要我們發展‘體驗經濟’,讓金石山再生金。”戴松說道。
“礦山公園落差較高,爬起來費勁;露天景區太曬,沒有遮陰的地方……”游客的訴求直通景區運營方,隨即景區便加裝了扶梯,安排游覽車……讓游客的體驗感拉滿。
“我們按照‘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的景區運營思路,政企協同發力,精心籌劃演唱會、非遺表演等活動,做好活動成本控制,商家共同參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戴松告訴記者。景區還盤活了昌坊古鎮資源,改造閑置建筑為夏布、剪紙等非遺工坊和特色民宿,形成“礦山游玩+古鎮食宿”閉環路線,夜間游更是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
中午時分,昌坊村“天然美味”農家樂已有不少游客前來點餐吃飯。“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店主昌金蓮忙進忙出,樂得合不攏嘴。十幾年前,隨著采石場陸續關停,昌坊村發展旅游業,她和丈夫率先在村里辦起農家樂。礦山公園的興建,讓她對未來更充滿了信心。
手記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從“瘡疤”到風景,金石山的蝶變,正是新余市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寫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對立,關鍵在于如何找到平衡點,讓自然財富真正轉化為經濟財富。如今,看到金石山礦山公園里,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青少年暢玩極限運動,礦工們有的轉型到景區工作,有的辦起農家樂……這座山正書寫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綠色傳奇,我們期待金石山能一直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