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制造業”。近年來,中信重工積極踐行國家戰略,牢記制造強國使命,致力于將自身打造成國家和世界先進制造業水平的代表,竭力承擔國家重大課題、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持續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及裝備,守正擔責,彰顯大國重器。
中信重工前身為洛陽礦山機器廠,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我國第一座現代化大型礦山機械制造廠。歷經70年櫛風沐雨、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信重工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型裝備制造企業之一,打造了先進裝備制造領域科技創新高地。“十四五”以來,公司秉持“戰略引領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價值提升發展”的思路,聚焦高質量發展目標,探索“離散型制造連續化”精益管理模式。在產業發展上,明確了“做強傳統產業、做成風電產業、做大成套產業、做精新興產業”的目標路徑;在組織與流程優化上,明確了“總部中心化、業務板塊化、職能健全化、流程高效化、人員精干化、組織精煉化”的改革思路,持續在黨建文化建設、市場開發、產業經營、突破“卡脖子”技術、精細化管理、智能化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創造新業績、厚植新優勢。
一、紅色基因深植,焦裕祿精神薪火相傳
中信重工誕生于國家“一五”期間,有著優秀的文化遺產和紅色基因。這里曾留下多位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
焦裕祿同志先后任洛礦工程科科長、車間主任和廠黨委委員、生產調度科科長等職,直到1962年調往尉氏、蘭考,在洛礦整整工作、生活了9年,在擔任一金工車間主任期間,焦裕祿同志連續50多天吃住在廠里,帶領工友成功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臺直徑2.5米雙筒卷揚機,填補了我國礦山機械生產史上的空白。
中信重工高度重視焦裕祿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命名廠區中央大道為“焦裕祿大道”,塑立焦裕祿銅像,新建焦裕祿事跡展覽館,原貌保存一金工車間和焦裕祿同志任車間主任時的辦公室、焦裕祿同志故居,編著出版《精神的路標——焦裕祿在洛礦》一書,協助拍攝《焦裕祿》《焦裕祿在洛礦》《永遠的焦裕祿》等多部影視劇,將焦裕祿帶領工友制造的我國第一臺直徑2.5米雙筒卷揚機迎回,永久安放在焦裕祿大道。
70年薪火相傳,70年接續奮斗,焦裕祿精神已深深扎根于中信重工這片沃土,融入中信重工人的血脈,薪火相傳,成為推進企業改革創新發展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在焦裕祿精神激勵下,企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先后涌現出了聞名全國的“劉玉華姑娘組”,癡迷刀具革新的“刀具大王”張邦棟,愛廠如家、勤儉節約的“萬斤釘小組”,“新時期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楊奎烈,以及十九大代表、全國勞模劉新安,大國工匠楊金安等新一代工匠精神優秀代表。誠信敬業、拼搏奉獻、開拓創新的焦裕祿精神,已經成為中信重工人的精神特質和文化符號。70年的接續發展,中信重工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優良傳統一脈傳承,融匯中信集團“誠信、創新、凝聚、融合、奉獻、卓越”的企業文化精髓,凝練出“創新”的核心發展理念,形成了中信重工獨有的紅色底色融匯新發展理念的企業發展特質。
二、聚焦主業,搶抓機遇重構業務版圖
70年來,中信重工牢記制造強國使命,扎根實業、深耕主業,做精專業,以打破國外技術封鎖,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彰顯硬核擔當。
礦山及重型裝備業務發揮“穩定器”“壓艙石”作用。從1958年新中國首臺直徑2.5米卷揚提升機,到1988年代表我國大型機電產品的直徑3.2×4米球磨機首次出口澳洲,再到為中澳鐵礦自主研制6組世界最大規格磨機,礦山及重大裝備產業始終發揮著“穩定器”“壓艙石”作用,是公司踐行國家戰略,筑牢國之重器的底氣。70年來,中信重工依托國家和行業唯一的礦山重型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高端礦山重型裝備技術創新工程,成功突破高效資源開采、高效節能礦物加工、高效工業余熱利用、核心裝備等30余項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培育出10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產品,實現了黑色礦山、有色礦山行業裝備大型化、國產化、集約化、綠色化,礦用磨機連續六年榮獲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大型礦用磨機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30%,在全球市場上提升了中國制造的標準權、話語權、主動權,維護了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安全和國家經濟體系的安全。同時為包括中信泰富、中國黃金、中國鋁業、中國五礦、紫金礦業等一批中國企業的發展和走出去提供了堅強的裝備保障。中信重工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大型礦山裝備供應商與服務商之一。
工程成套業務從有到優開啟公司從生產商到服務商轉型之路。公司通過“從制造型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從主機供應商向成套服務商轉型,從內向型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三大戰略轉型使公司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先后開發出國內領先的活性石灰、余熱利用、水泥成套、礦渣粉磨系統等工藝技術,其中公司首創的高爐煤氣預熱及窯尾燃燒技術,主要性能指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引領活性石灰成套技術和高端裝備市場,參與起草國家標準《石灰煅燒成套裝備技術研究》(GB/T 41333-2022)正式實施,進一步夯實公司在石灰成套領域的國內領頭羊地位,助力成套產業強勢擴張,并積極開展國際業務布局,建立起相對完整的營銷、研發、生產和服務體系。
特種機器人與煤礦智能化業務從無到有開啟新產業發展新階段。中信重工借力資本市場,通過投資并購,快速切入“特種機器人”領域,中信重工機器人產業開啟了從無到有、從高起點起步到快速布局發展再到躋身世界機器人公司第一梯隊的爆發式增長期。全面進入國內井下防爆、提升、控制、救援等系列特種機器人裝備領域。同時,依托30余年深耕煤礦自動化領域積累的寶貴經驗,積極響應國家《煤礦及重點非煤礦山重大災害風險防控建設工作總體方案》要求,快速研發形成“礦山重大災害風險防控平臺系統”解決方案,并在基于5G的智慧煤礦全流程解決方案項目取得突破,在窯街煤電集團建成智慧煤礦示范工程并投用,助力傳統煤企向綠色、安全、高效、智能型煤礦轉型升級。
新能源裝備業務打造公司穩健增長的第二增長曲線。2020年公司成立漳州海上風電基地,從零布局,通過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系統運作,中信重工海上風電產業取得了市場銷售、基地建設、產品制造的重大突破,2022年批量交付國家電投揭陽神泉二海上風電單樁,按期交付當時國內最重、直徑最大的單樁。在此基礎上,公司加大踐行國家及中信集團“雙碳”戰略力度,聚焦“海上+陸上”風電市場,探索“能源開發+裝備制造”發展模式,堅持“項目牽引、資源共享、合作共贏”,重點謀劃突破性、帶動性、示范性強的新能源開發落地項目,把新能源裝備業務打造成為公司的“增速器”和“推進劑”。
目前,中信重工已從主要依托礦山及重型裝備業務形成重型裝備、工程成套、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裝備均衡發展的業務體系,公司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三、創新驅動,助力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創新是第一動力。70年來,中信重工不斷培育創新的氛圍與精神,研制出第一臺大型豎井鉆機、第一套半固定給料式破碎站、第一臺高壓輥磨機、第一套千萬噸級大型露天礦成套設備、第一套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雙壓純低溫余熱發電生產線、第一套大型礦井提升機新型閘控系統、聯合研制第一臺120MN張力拉伸機、國內單條最大的1200t/d活性石灰生產線,以及世界最大的氧化球團燒結窯、銅冶煉陽極爐,全球規格最大、技術最先進的自磨機、半自磨機、球磨機,世界上鉆孔直徑最大、深度最深的豎井鉆機,Φ5米敞開式無軌運輸硬巖掘進機、國內首臺城市地下空間豎井掘進機等裝備,國內首臺套實戰列裝應用的智能消防機器人、煤礦井下巡檢機器人,國內首批10MW風電單樁和吸力筒,國內首臺大型整體式錘芯結構液壓打樁錘等,創造近300項國內乃至世界“第一”“首創”“領先”的紀錄。
中信重工牢記“國之大者”,進一步強化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深度踐行“兩個一切”“頂天立地”的研發理念,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厚植創新研發基礎;大力實施“金藍領工程”“首席技術專家”等制度,建設多層次人才梯隊;完善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培育良好創新環境;形成高效、靈活、完善的研發創新體系,助力國家重大項目實施與重大裝備研制。
從長江三峽水電站、小浪底工程、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到國產航母、神舟飛船、華龍一號等關鍵技術及裝備,中信重工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裝備的研制任務,相繼推出了一批堪稱“國之重器”的重大技術、重點產品、核心部件、重點材料,在引領行業發展上接連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2022年,中信重工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投入強度達到7.2%,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蹄疾步穩。2023年,中信重工將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重點推進公司年度科研開發和集團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包括磨機可靠性關鍵技術研究,風電整機及風電增速器設計技術研究,豎式冷卻燒結礦余熱高效回收成套技術研究,石化爆燃、消防偵查處置機器人研究等近30項科研專項,為企業傳統產業轉型提動力、新興產業壯大增活力。
四、數智賦能,企業發展提質增效
賦能生產經營。中信重工優化改善公司“離散型+單件小批量”的傳統生產組織模式,打造離散型制造連續化精益管理體系,借助數字化平臺和離散型智能制造項目建設,通過打破運營、生產、銷售等環節之間的信息孤島,在數據信息層面有機聯結,提高生產制造效率、集約生產要素、降低生產成本,打造中信重工核心競爭優勢。目前,數字化平臺建設上,完成“業財一體化”平臺一期建設,構建了從立項、研發、制造、交付、安裝調試、售后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模式。離散型智能制造項目建設上,重工首個智能制造產線——連續式熱處理爐的投產調試與“車間5G+”示范應用項目的實施,成為國內離散型重型裝備智能工廠的示范標桿企業之一。
為客戶創造價值。中信重工將“營銷服務網絡化、數據資源價值化、行業應用平臺化”作為目標,面向客戶發展需要,助力傳統工業生產企業數智化轉型。中信重工建設的礦山裝備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接入200多臺核心裝備和多條產線,連接設備價值達數十億元,開發出20余個獨有的工業App和36個工業機理模型,推動中信重工從單純的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制造的解決方案服務商轉型,打造中信重工產業數字化新業態,致力成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及數字化的綜合服務商,持續為用戶提供成套智能化裝備產品和控制系統及整體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多年來,公司秉持共生共享、互利共贏的理念,與客戶共同成長,譜寫諸多行業佳話,先后榮獲中國航天突出貢獻供應商、江西銅業集團A級供應商、洛鉬集團最優供應商等諸多榮譽。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脊梁。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開啟了偉大奮斗的新征程,先進裝備制造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中信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武漢琦表示,中信重工將懷揣著強烈的使命感,以家國情懷掌握戰略主動,當好國家戰略的實踐者、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以世界眼光瞄準科技前沿,持續強化國之重器地位與硬科技實力,助力中信集團先進智造板塊成為彎道超車領域的開拓者;強化戰略引領,以四大板塊的協同發展,推動公司實現“增長要穩定、發展要均衡、創新來驅動、綠色來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目標;持續深化改革,刀刃向內激活力,以打造“離散型制造連續化生產”精益管理模式為抓手,打造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先進裝備制造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