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大新縣下雷鎮的南方錳業集團大新錳礦分公司(簡稱“大新錳礦”)賽車公園里,蜿蜒的梯形賽道,連綿起伏的駝峰路障,獨具特色的礦山越野賽,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賽車選手們大呼過癮。
數年前,這里只是一個錳礦資源開采基地,經過多年的露天有序開采,形成了層次分明、梯田狀的壯觀地貌。隨形就勢,大新錳礦充分利用露天采場的自然落差和獨特地形,打造了獨特的礦山賽車基地。
同時,大新錳礦又是我國已探明錳礦儲量最大的錳礦山,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全自動化采礦,集采、選、冶于一體的全國錳礦龍頭企業,擁有全球領先的錳產業鏈和錳系產品線。

礦區一角
在南方錳業集團大新錳礦分公司,記者看到,崇山峻嶺間,一邊是裝載礦石的卡車,來回穿梭于蜿蜒的山路上;一邊是綠樹成蔭、別具特色的礦區公園,實現了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和諧共生。
1綠色,根植于心踐于行
身處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之間,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該礦領導層深諳建設綠色礦山的重要性,并高度重視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在工作中建立了綠色礦山相關管理制度,優化資源開發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全面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建設綠色礦山之初,大新錳礦便成立了綠色礦山領導小組,明確以總經理為第一責任人,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確保制度、技術措施、資金到位。歷經4 年,大新錳礦在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打造全新綠色礦山的過程中,大新錳礦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在裸露的山體上栽滿了綠色樹木。為了保證樹苗的成活率,他們又按區域和人頭劃出“自留地”,保證樹樹有人管、花草有人看。
段志偉,今年剛30歲出頭,大學畢業后一直在礦上工作,一步步成長為大新錳礦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礦山部經理。采訪中,他興奮地給記者當起了向導:“這些芒果樹是我親自種下的,這一片綠地是我領養的……”為了讓小樹茁壯成長,他還給幾棵樹起了名字,閑暇之余就來到這片區域,欣賞自己的勞動果實。
大新錳礦打造“三美工廠”的標桿,要數硫酸錳廠。廠長盧國賢自豪地給記者介紹了工廠的“后花園”:廢舊的汽油桶和輪胎被打造成一列繽紛多彩的小火車;廢舊的抽水泵和配件被組裝成萌意十足的小蝸牛;連魚池里的景觀魚都是愛好釣魚的員工放進去的……這“后花園”其實是員工們的休息場所,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是員工自己親手打造的。
如今的大新錳礦綠化與周邊自然景觀協調統一、搭配合理,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站在該礦觀景臺,俯瞰整個礦區,在經過復墾后的土地上,綠意層染,果樹飄香,礦山一派生機盎然。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初大新錳礦就被納入了國家綠色礦山名錄。
2創新,實現清潔高效生產
綠色礦山建設不僅體現在礦山的綠色裝扮上,在資源的吃干榨凈方面,大新錳礦同樣有獨到之處。近年來,大新錳礦通過技術升級,對于因歷史原因形成的不規整礦體進行了開采,多回收殘礦100多萬噸,在資源節約開發、延長礦山服務年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近幾年的工作中,大新錳礦又再次延伸產業鏈,加大對錳礦資源的高效利用。日前,公司承擔的“錳資源高值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科研項目,獲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清潔綠色化的產品是市場競爭力的根。2020年,大新錳礦與自然資源部天津淡化所開展的“金屬錳高鹽、高氨氮和高硬度廢水預處理示范工程”研究獲得成功,該礦廢水中錳離子沉淀回收率達到99%以上,使錳礦產品的清潔化又上升了一個新臺階。
改進生產工藝,采用節能化產品,讓綠色發展之路更寬闊。該礦通過加強技術改造,精簡生產工藝流程,采用適合廣西貧錳礦石選礦的濕式永磁選機取代了原CX-1電磁選機,使選礦處理噸原礦電耗從10.9千瓦時降到了現在的6.68千瓦時,年約節電能337萬千瓦時。他們又與中南大學、東北大學合作,使新碳酸錳選礦生產線改造成全干式磁選工藝,金屬回收率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按年處理60萬噸碳酸錳礦生產規模,年節電212.83萬千瓦時,年節約煤4878噸,年節約用水80萬立方米。
3包容,打造和諧礦區
綠色生態為本、打造和諧礦區、造福地方百姓,是綠色礦山發展的宗旨。“綠色生態和諧”理念,該礦不僅體現在礦山生產一線,還惠及到了生活區域。
分公司的辦公和生活區位于下雷鎮,集辦公樓、招待賓館、體育健身休閑、職工醫院和住宿為一體的綜合化社區。
傍晚時分,隨著夜幕的降臨,各式彩燈、霓虹彩帶依次亮起,把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樹木草坪勾勒得五彩繽紛,宛如童話故事里的世界。
在絢爛的燈光下,婦女推著嬰兒車慢悠悠地散步;兒童蹬著滑板車玩鬧,在湖邊的廊道里追逐著、戲鬧著;青年們在籃球上揮灑汗水,喝彩不斷。一些壯族員工還在湖中心的涼亭,對起了山歌,山歌在綠水青山間回蕩,和諧愜意的生活畫面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據大新錳礦分公司工會主席李紹權介紹,南方錳業不僅為國家科學開采和利用錳資源,還承擔著守邊固邊的重要社會責任。在這個生活區里面住著的職工和家屬有6000多人,學校、醫院、電影院、郵局、銀行應有盡有。隨著后來的改革,一些屬于政府職能部門已轉給了地方政府。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現在生活區里大部分都是礦上的職工和家屬,也有一部分是服務礦山產業鏈的社區群眾和外來人員。分公司并沒有把外來人員分門別類對待,而是不斷美化環境,提升公共設施等服務,讓礦地員工和群眾共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容式礦地和諧關系。
在生活區有一塊兩個足球場大的綠地,平時是群眾戶外休閑的好去處。2019年11月礦區發生地震,這里成為了臨時避難場所,該礦為受災群眾搭起了數十頂帳篷,供附近的職工群眾避難。
南方錳業集團辦公室主任覃德亮告訴記者,南方錳業積極配合地方政府,挖掘當地民族文化和紅色文化,舉辦了包括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霜降文化節等一系列文體活動,如利用礦山的獨特地形地貌,舉辦礦區自行車越野賽和場地汽車、摩托車越野公開賽。如今這里已成為工業旅游和當地文娛活動的最佳場所,成為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上的一顆明珠。
綠色礦山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大新錳礦雖然在綠色礦山創建過程取得了顯著成果,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將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繼續探索‘資源節約、環境美好、和諧共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中國錳業的綠色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大新錳分公司總經理韋勇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