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魏家峁煤礦排土場,肉眼可見的黃土地已披上層層綠裝,宛如無瑕的翡翠;冬天的魏家峁煤礦排土場,一排排新疆楊寒風中矗立,像一個個全副武裝的威武戰士,守護著礦山的生機。
近年來,作為中國華能集團北方公司首個煤電一體化企業,魏家峁煤電有限責任公司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通過“四化”同步,提升綠水青山“顏值”,開掘金山銀山“價值”,在探索實踐中生動踐行“兩山論”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環保與企業發展的共贏之路,在黃土高坡上奏響了一曲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

“我們一定要利用綠色礦山建設的有利機會,千方百計做好礦山治理、復墾綠化和科技創新等工作,不斷提升綠色礦山建設質量和水平,真正凸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率先在黃土高原上樹立綠色高質量發展標桿。”2021年1月,魏家峁露天煤礦晉升為“國家級綠色礦山”后,該公司總經理楊月明擲地有聲地說。
01生態優先 打造新引擎
魏家峁煤電有限責任公司露天煤礦是魏家峁煤電聯營發電廠的配套項目,于2011年建成投產,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生產規模為600萬噸/年,礦區面積為52.6平方公里,2018年被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命名為“2016~2017年度煤炭工業特級安全高效礦井”,同時被授予“先進煤礦”稱號。2016~2019年連續4年被評為國家安全質量標準化、安全生產標準化一級煤礦。
漫步在魏家峁煤電公司,綠樹成行,垂柳婆娑,嬌艷的格桑花迎風搖曳,仿佛置身綠色花園一般。
“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生態是核心‘驅動力’。我們堅持開采復墾一體化,認真履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義務,堅持‘到界一塊,復墾一塊’原則,從開始投產就一直貫徹邊開采、邊復墾的生態恢復模式,剛開始時候采取簡單的種草方式,后來發現這種復墾方式對水土保持只有短期的效果,便采用了‘喬、灌、草’立體化種植的方式,有效解決了水土保持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問題。”該公司總工程師冀憲成說道。
為了打造美麗礦區,該公司掀起了攻堅生態環境治理的熱潮,各個專業分兵把守主要關口,盯緊綠色環保工作。復墾綠化期間,環保人員每日對復墾綠化指標進行實時監測。
“夏季氣溫高、雨水勤,必須得多巡、多看,才能及時發現綠化植被破壞的區域。”采運部職工崔宇慧說。
為了提高綠色美化質量,該公司對場地進行平整、施肥,把排土場平盤做擋墻圍梗,在邊坡種植沙柳、沙棘與紫花苜蓿,在道路兩側栽種油松及云杉。截至目前,該公司共計完成土地復墾面積共394 公頃、還地17.8公頃。他們在復墾基礎上,對進場道路及礦區道路兩側全部綠化,采掘場周邊建設了防護林,露天礦周邊設置了防洪壩5座。其中東一排土場220公頃,已按照土地復墾方案要求完成全部綠化任務,成為鄂爾多斯市水土保持返還治理精品工程。
望著公司礦山復綠的成果,楊月明頗感欣慰地說:“我們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計劃》等方案,規劃了近期、中期、遠期建設目標,并持之以恒予以推進,著力打造‘花園式礦山’。近年來,我們先后投入3800萬元資金,推進復墾綠化,美化礦區、職工生活區環境,職工幸福感、滿意度大幅提升,綠色礦山建設理念深入人心。”
02綠色開采 激發新活力
采煤不見煤,煤從空中走,是魏家峁煤電公司煤電一體化特色,也是其綠色開采、綠色應用的生動實踐。
煤炭資源綠色開發利用,必須從每一道工序抓起。多年以來,該公司秉承“綠色開采”理念,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號召,以“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為目標,積極探索綠色開采新路徑。他們對礦山資源開發實行“統一規劃、集中開采、規模開采、成片治理”,科學確定采礦工作面推進方向,在遠離“三區三線”的同時,采取內凹式開采方式;駛離礦區的運煤車輛在一座特殊的大型沐浴房內“淋浴”后才能進入社會道路;鉆孔作業采用干式大型環保一體鉆機進行收塵,爆破后采用遠程噴霧方式抑塵;破碎站設置噴淋設施,原煤經破碎站后通過封閉式皮帶走廊運往選煤廠和電廠。同時,規模化利用礦山固體廢棄物,及時治理環境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
“我們通過回填、鋪路等方式,處置利用廢石、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礦坑涌水經積水坑沉淀后作為工業用水、綠化、降塵使用。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把控工作面質量,及時平整場地,做到作業平臺干凈、整齊、通暢,路面無雜物、碎石。”該公司相關人員介紹。
與此同時,該公司通過建立生產全過程能耗核算體系,采取節能減排措施、精細化管理、引進先進設備、加大技術改造等手段,積極推行清潔生產。該公司礦山配備的生產設備全部為大型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配套建設的選煤廠,洗選煤炭全過程實現了數量、質量自動監測控制,并設有自動機械采用系統,自動化水平達到100%。
特別是隨著純電重卡在該公司的試運,將進一步提升礦山的綠色開采水平。據了解,該公司使用的重卡駛入換電站后,將由換電機器人為它們更換重達3噸的“巨型充電寶”,只需3分鐘左右,便可滿電重新上路運行。
“我們公司的煤炭通過一條封閉的傳送帶將礦坑煤炭輸送到5.3公里外的火電廠,煤就地轉化為電能通過特高壓傳送到京津冀地區,實現煤從空中走,電送京津唐。采用國內外先進的煤炭洗選、選煤水閉路循環、煤炭儲運工藝,每小時處理能力達1136噸。同時,配套建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選煤廠,全部生產系統均已進入工業電視監視范圍,形成覆蓋全部生產區域的完整監視系統。”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揚塵治理是所有煤礦的頑疾,但記者一行隨著指揮車一路深入礦坑,雖時有泥水濺到車身,但鮮有揚塵遮住前方的道路。“路面灑水是最簡易的降塵辦法,當路面塵土的含水量達到10%以上時,粉塵就不會揚起,我們配置灑水車、消防車、霧炮車24小時按照這個要求來執行,基本上控制了揚塵產生。”該公司環保專工張濤介紹。
03科技創新 引領新方向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跨越式發展的引領保障。近年來,該公司在礦山生產運營過程中,特別重視科技研發和科研隊伍建設,制定了相應的科學創新管理制度,積極推廣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改造實踐應用。
“供電集控室的投運是煤電公司綠色礦山智能化的重要一步。”機電部副部長張悅芳看著超清的監控畫面自豪地說,“煤電公司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煤炭企業的管理和生產活動中,建立起集過程監控、能源管理、能源調度為一體的公司級管控一體化計算機系統。”
與此同時,該公司充分挖掘和利用企業信息資源,實現了生產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監控、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范、遠程維保、決策支持等功能。他們建設的礦山 “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實時觀看礦山工作面等生產場所和供電、排水、通風、運輸、計量、銷售等關鍵點,使礦山生產更加數字化、智能化。
建一座礦山、富一方百姓、美一域環境、樹一面旗幟、盡一份責任、促一方和諧。在魏家峁煤電公司,一個可期待的愿景已從設想到付諸實施,該公司正用實際行動打造“藍、綠、美”的生態礦山,為祖國綠水青山建設譜寫更加絢麗的綠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