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市場形勢和成本管控壓力,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蔣莊煤礦選煤廠貫徹“十加大、十確保”挖潛增效工作精神,始終把深度挖潛、節支降本作為重要抓手,周密部署、連環出擊、多點發力,上半年噸煤材料單耗同比下降15.82%,噸煤用電單耗同比下降8.6%,生產成本同比節約177.21萬元,取得效益“增盈戰”階段性勝利。

成本管控全員化
他們圍繞“降本增效、止血堵漏”的工作思路,全面成本考核,實施“緊縮”措施,根據生產實際,制定《挖潛增效實施方案》分解指標、層層落實,做到人人頭上有指標、個個身上有考核,材料費、電費直接掛鉤車間、班組的獎金收入,形成全員成本管理責任體系。
堅持“省下的就是賺來”的理念,引導全員牢固樹立過緊日子、苦日子的思想,把厲行節約貫穿于日常工作,堅持獎罰并重,以獎為主,變“負制約”為“正激勵”,變“要我節約”為“我要節約”,最大限度的調動職工節約挖潛的積極性。
“皮帶調偏器中間的承重托輥易損壞,我們在上面加裝平行托輥,輕松破解了這個難題,實現了皮帶調偏器循環使用,減少材料費支持,讓職工車間雙獲利。”機修班長沈修沛精打節約算盤。

節支降耗常態化
在選煤廠602濃縮機旁邊,一節節打著“補丁”的耐磨管正在被起吊安裝,“變廢為寶”是該廠抓節支降耗的有力舉措。“這些耐磨管道已達到使用周期,管道內的陶瓷片磨損、脫落,修理成本高、報廢又可惜,但是經過我們的焊補修復,讓‘雞肋’再‘上崗’,用做煤泥水輸送管道,使用壽命是鐵質管道的3倍。”該廠技術員王琪說道。
“氣泡發生器”是浮選柱的關鍵配件,共有24根,為易損、消耗性配件,平均2-3年就要進行一次更換,整機更換需30余萬元采購成本。該廠主動攻關,通過“氣泡發生器”自修復用,在確保分選指標穩定的情況下,延長使用壽命近1年,累計修復8件。
同時他們完善相關制度,建立任務清單,深挖修舊利廢潛能,加大回收復用力度,堅持能用舊不領新、能自修不外修,自主開展了沉降離心機電動分流閥、刮板機頭輪組、精煤入料箱等十余項修復項目,減少生產采購成本近17余萬元,營造了眾人拾柴挖潛增效的濃厚氛圍。

生產效益最大化
他們通過開展隱性成本分析,反向追溯成本增加的源頭,制定“優化降本”專項方案,壓減生產電耗。通過對旋流器入料漏斗內潤濕水管的噴射方向進行調整優化,徹底解決了精煤帶矸石問題,較年初每小時原煤入洗量增加31噸,精煤產量每小時平均增加42噸,通過此舉提高精煤生產效率,降低生產電量消耗。
為進一步降低噸煤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該廠對生產系統“瘦身減負”,采取2套大循環泵(132KW)互為備用,僅開啟一臺;中煤系統(90KW)合二為一,僅開啟一套;原煤系統結合礦井煤質變化,做好系統切換;裝運系統細化回煤電量計量標準,優化聯合作業方案等節電措施,上半年累計節約電量20余萬度。

“保住煤質才能提高生產效益,我們圍繞‘兩穩一降一保’全面加大工作力度,上半年平均實現精煤回收率78.09%,創出精煤月度綜合水分8.8%的新低,通過‘一戶一策一質’的生產模式,提升產品‘含金量’,實現以質增盈。”該廠廠長褚衍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