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近十來年特別是最近五六年呈現高速、強健的發展勢頭。目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從過去的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轉變到現在的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為主,并開始向原始創新邁進,正在由“內需型”向“國際型”轉變,由“規模增長”向“核心能力”增長,由“產品”向“品牌”轉軌,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驕人業績打出了國威,它的成功之路給中國企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啟示是,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
同汽車、家電、醫藥等眾多行業一樣,中國機械行業的快速發展是改革開放以后引進國外技術開始的,國外技術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促進作用是無法替代的。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并未像中國汽車業那樣靠普遍合資來謀求發展,它走的是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它的發展借助了外資的力量,但它并沒有完全依靠外資,它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的同時,提升了自身的研發和管理能力,無論是與外資合作或合資,始終堅守自己的品牌。到目前為止,中國工程機械類產品沒有完全打國外牌子的,也很少給國外做貼牌的。
世界工程機械強國美國、德國、日本 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不走合資之路,單靠自身,中國的企業難以做大做強。但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現實給予這種觀點一個有力的回答。
以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集團、山河智能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有一種強烈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這些企業的開創者和企業家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不服輸精神。他們說:“我們遠比國外同行付出的多,我們一定能夠做得比外國人好,我們從不說自己不行。”他們堅定地說:“中國工程機械業不走合資之路也能在國際上競爭。”
這樣一個不服輸的企業家群體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一筆巨大的財富,他們在企業資金困難的時候不向外國企業伸手,他們把國外先進技術引進來,然后頑強地堅持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勇敢地進行自我創新。
他們緊緊地抓住了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的發展機遇。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一個開放的行業,不普遍合資并不是完全排斥合資。實際上,工程機械行業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下并非完全排斥合資,目前合資的企業有一批。當下與國際合作,是中國產品迅速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與外資合作,可以取得在購進國外零部件、招攬國際人才、在國外建立銷售網絡等方面一系列的優勢。
相比合資,工程機械行業更看好與國外進行合作,尤其是技術合作。許多企業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高位嫁接,二次創新”。他們通過在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一些企業常年聘請外國專家參與研發和產品設計。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國際市場中,他們開始和已經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與美、日、德等工程機械強國相比無論是在企業的規模、實力,還是在品牌的影響力和研發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特別是在耐久性、可靠性和產品性能上差距比較大。引進和合作可以縮短趕超國外的時間。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步伐在加快,中國企業自覺和不自覺的國際化色彩越來越濃,中國企業要發展、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走向世界市場,走出國門在國際上競爭。自主創新好比是自己的看家本領,新產品好比是“殺手锏”,只有自主創新,才能開發出領先的、引導市場和被市場接受的新產品,企業才能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才能發展壯大。道路只有這一條,必無他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