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投資超過5億美元的德爾福,十余年來其在中國陸續建成的 8家經濟實體中,與跟中國的合作伙伴共同建立的僅占一半。而來自德爾福的一份全球資料更是顯示,“德爾福汽車系統在全球43個國家至少設有198家獨資制造廠、41家合資廠以及31個技術中心等?!?
德爾福只是外資零部件巨頭在中國的一個縮影。以卡特彼勒、博世、博格華納等為代表的一批巨頭在華投資項目,都樂于采取獨資或控股的形式。隨著跨國巨頭的獨資和控股化加重,外資在通過獨資控股攬獲更多的產業鏈利潤的同時,亦對自主品牌零部件施加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我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汽車零部件市場全面放開,外商對進入我國汽車市場的戰略發生重大變化。在華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商獨資或合資的企業達到近1200家,他們利用我國對WTO的承諾,實施資本控制、市場壟斷、技術封鎖等措施。
據統計,外資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已經占到60%以上的份額。在轎車零部件行業,所占份額更大,有專家估計在80%以上。資料顯示,在高新和核心技術方面,如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關鍵領域,外資控制的市場份額高達90%。博世、電裝、德爾福、現代摩比斯等跨國企業在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在外資的擠壓下,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由于我國轎車整車產品很多是引進產品,隨之而來的是外資零部件供應商與之配套,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很難獲得發展和提高的機會,正在被排擠出合資品牌整車配套體系,只能向低檔次產品和社會市場尋求發展,其結果就是在行業中被日益邊緣化。
從去年汽車零部件出口近300億美元,占我國汽車商品出口72%看,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生存狀態似乎還不錯。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正淪為無足輕重的配角,其產品構成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中低檔產品。
一旦這個格局持續下去,國內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潛在危機,甚至遭遇生存難題。換句話說,中國自主汽車零部件企業現有40%的市場份額也將受到挑戰。
今年3月10日,標致雪鐵龍集團(PSA)2010年在華采購額將達到6億歐元,折合人民幣65億元。業內人士稱,這塊巨大的“蛋糕”將拉動湖北省零部件投資持續升溫,全面提升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盡管隨著中國整車銷量的激增和《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的實施,跨國公司對零部件本土化需求正空前加大,但大多傾向于選用其外資或控股的零部件供應商,這讓本土供應商們錯失了大好時機。
(源自:第一財經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