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成“花園”,禿嶺變“綠屏”。近年來,甘肅省越來越多的礦山奏響綠色發展主旋律,綠色礦產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注腳。
打造綠色發展新模式
甘肅自然生態環境脆弱,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對各類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的依賴程度高,依托優勢礦產資源,逐漸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開發及后續加工業為主的支柱產業。
但是,受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甘肅省礦業發展水平仍然不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相對傳統粗放,生態破壞、環境治理問題較為嚴重。
作為礦產資源大省,如何在尋求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成了甘肅礦山資源開發與發展無法繞過的課題。
綠色發展是解決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十三五”期間,甘肅制定了“生態立省”戰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2010年起,甘肅開啟綠色礦山建設之路。15年時間,走過試點創建、示范引領、夯實基礎、全面推進四個階段,先后制定《甘肅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地方標準等。如今,全省綠色礦山建設成績斐然。
2017至2020年,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進入示范引領階段,提出建設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遠近景目標;
2017年, 省上六廳局聯合印發《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
2018年,建立起企業自評、第三方評估、達標入庫等新機制;
2021至2023年,陸續出臺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地方標準、打分標準、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等,不斷夯實綠色礦山建設基礎;
2024年,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支持礦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全省綠色礦山建設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細化提出土地、礦產、財稅、金融、監管等29項措施,進一步健全了綠色礦山建設制度體系;聯合中國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印發《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投融資項目入庫指南(試行)》,拓寬社會資本參與路徑,建立專項融資對接平臺,針對性解決礦山企業綠色轉型中的資金缺口問題。
2025年,印發《甘肅省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指標(修訂)》,不僅實現部省銜接,又融入甘肅省區域特色要求,操作性更強。
在開啟綠色礦山建設的十余年歷程中,省自然資源廳從發現行業典型、推薦試點建設,逐步過渡到強化支持引導、激發創建潛能;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會同發改、工信、生態、應急等多個部門持續完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和管理體系,引導社會資源創建綠色礦山,融入綠色礦業發展,企業創建的積極性全面激發,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建、第三方評估、現場核查、達標入庫、社會監督的綠色礦山工作新模式。
匯聚綠色轉型新動能
作為全國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甘肅省是一個能源資源的“富集地”;作為國家向西開放的樞紐節點和西部重要能源資源基地,甘肅省全面提高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供給質量,積極為全國發展大局貢獻甘肅力量。
在2024(第二十六屆)年國際礦業大會上,自然資源部發布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甘肅金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郭家溝鉛鋅礦生態修復案例入選,并在大會礦山生態修復論壇作交流發言,為全國礦山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甘肅經驗。
金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郭家溝鉛鋅礦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治理同步推進的發展思路,采用地下開采全尾砂分級充填技術將采空區全部充填,有效減少了地表沉陷、尾礦排放等土地損毀。同時,加大科技投入,推廣綠色采選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實施綠水青山提升、金山銀山提質、“兩山”轉化拓展工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現了資源效益和生態效益相得益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支撐的發展態勢,被國家有關部委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工廠”“國家級綠色礦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近年來,甘肅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推進美麗甘肅建設的各項工作部署,持續推進甘南“山水工程”實施,通過護山、保水、治湖、造林、增田、育草、固沙系統治理,有效提升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功能,累計完成修復面積16.25萬公頃;實施平涼、白銀2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預期修復損毀面積2258.35公頃;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程70個,預計恢復治理面積7224.7公頃。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進,人們傳統印象中的礦業正換新顏。自《措施》印發以來,從用礦、用地、稅費優惠、金融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快全省綠色礦山建設,支持礦業高質量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時下,甘肅綠色礦山建設正在砥礪前行。2025年,全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提出,將圍繞重點區域,著眼生態系統完整性、地理單元連續性,推動建設生態保護修復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資源導向型可持續發展模式,重點推進全省100座左右生產礦山建設省級綠色礦山。同時,構建高效管理機制,力促生態保護修復、減污降碳擴綠、綠色低碳轉型齊頭并進,共筑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的綠色發展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