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浮硫鐵礦排土場415-430邊坡上,技術人員手持檢測儀,屏幕上跳動的數值顯示土壤pH值已穩定在7左右。不遠處,成片的夾竹桃在微風中搖曳,黑麥草與百喜草交織成致密的綠毯,覆蓋了曾經赤紅裸露的礦山斷面。這一幕,顯示了云浮硫鐵礦“邊開采、邊復綠”的環保措施效果明顯。
截至2024年,礦山累計投入了2800余萬元,完成生態修復65萬平方米,種植苗木130余萬棵,讓這座曾經草木難生的礦山重新變得綠意充盈、生機勃勃。

科技攻堅 破解酸性土復綠難題
開采后的云浮硫鐵礦的礦區土壤pH值低至3.5,缺乏有機質。這種特殊的地質條件,曾讓植被存活率低下。這是礦山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廣東廣業云硫礦業有限公司為此組建了技術攻堅團隊。在2019年,他們采用生活污泥發酵有機肥對土壤進行原位改良。同時,對高酸度區域鋪設石灰和抑制劑,結果是令人滿意的,表層雨水pH值提升至7.0左右。于是,云硫公司結合多年的綠化經驗,種植相思、松樹等苗木,播撒狗牙根、百喜草等草本植物,修復后礦區克服了有機質缺乏的困難,植被迅速生長。
2022年,云硫公司聯合肇慶奧茵生態科技公司,針對礦區酸性邊坡進行了酸性土壤改良。他們設置隔離層,鋪設種植層,開展原生態植被復綠試驗。通過科學的手段,他們調節土壤pH值,改變土壤團粒結構,活化土壤中養分,在排土場二區415-430邊坡種植耐酸的夾竹桃、本地大紅花等灌木,播撒黑麥草、百喜草等草本植物,植被生長茂盛,效果顯著,存活率提升至85%。

立體修復 構建生態“實驗室”
在礦山的大臺排土場360-400高陡邊坡,層層疊疊的植被系統宛如綠色階梯。2023年,云硫公司與廣東省環保研究總院合作修復礦山生態。通過邊坡1.7萬㎡區域的修整,對土壤實施化學穩定和原位基質改良,然后采用噴播技術建立了立體植被系統。

更神奇的是,云硫公司在2024年更突破性地通過有機肥與尾礦的合理配比,制作出適合礦區植物生長的新型有機質種植土。這一下,既開發利用了尾礦固體廢物,又解決了覆土資源短缺問題。2025年,云硫公司又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速生樹木研究所合作,以礦區排土場和尾礦砂作為試驗點,進行了原位造林復綠研究。這項研究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種植抗逆性強的桉樹品種,同時研發了適合礦區特點的土壤修復劑,實驗室成活率100%。
利用這項成果,云硫公司已計劃在排土場邊坡和尾礦上,開展不覆土原位種植桉樹等木本植物。這種不覆土的方法,選用了抗性木本植物作為復綠建群的樹種,在排土場直接進行原位造林,是解決礦區植物修復過程中缺乏覆土資源的大膽嘗試。經過這些年多種手段的治理,目前修復區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揚塵污染基本消除,酸性水得到有效治理。

生命回歸 重塑礦山生態鏈
礦山下,仍然是繁忙的生產區域。巨大的礦坑給人一種宏大的視覺沖擊,礦車穿梭往來,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走在這里,卻并沒有煙塵滾滾的畫面。仔細看,礦山沿路都布設著噴霧抑塵的裝置,礦車經過的時候,自動感應的噴水裝置即刻噴出水龍,沖洗著車身。路上不時還見到沖流路面的清潔車輛,保持著礦區路面的清潔。
往山上繼續走,就是礦山上的復綠區域,小動物出沒于修復區的灌木叢,各色鳥兒在高高的樹梢上駐足,生物多樣性已在修復區域初步呈現。云硫公司還先后建設了安全教育園、黨建園、430長廊及排土場大草坪周邊等區域,成為礦區獨特的景觀。目前礦區空中沒有塵土氣息,滿是草木花香,職工作業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有趣的是,周邊村民的黃牛還曾偷偷鉆進復綠區域,悠閑地散步、吃草。

經過多年探索,云浮硫鐵礦的生態修復工作成效亮眼,云硫公司也先后獲評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廣東省綠色礦山”稱號,“廣東省生態修復十大范例”提名等榮譽。2024年7月,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組織40余名專家實地調研礦山生態修復成效,交流推廣成功經驗。目前,云浮硫鐵礦正加速推進三年攻堅計劃,修復包括490平臺的28.5萬平方米區域,保留一些電動挖掘機、鉆孔機等工業遺存,建設有生態教育、工業旅游功能的礦山公園。

曾經貧瘠裸露的礦山,已經變更了活著的方式,走著一條“邊開采、邊復綠”的綠色環保路,演化著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