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財政來源有哪些?企業稅款?土地拍賣?其實,砂石土也有這般能耐!2024年,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公開有償處置7宗建設項目多余砂石土,為區財政增收1.032億元。近日,福建省自然資源廳將長樂區這一做法轉發全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進行推廣。

項目平整土地前,多余砂石土進行有償處置。(長樂區資規局供圖)
砂石土引發的糾紛
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砂石土看似不起眼,從前卻常常引發糾紛,長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陳仁友就經歷過不少。“一個新建項目,拍得土地的業主說這塊地上的砂石土都是他們的,自己用不完就拿出去賣。另一邊,世世代代住在這里的村民不干了,也說這些砂石土是他們的,就算項目進場施工了還是不顧阻攔跑進去搬運。”
雙方僵持不下,孰對孰錯?陳仁友為各方普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等相關規定,附著在這塊土地上的砂石土屬于國有資產。“自然資源部與福建省自然資源廳早有文件,要求建設項目的多余砂石土要進行公開有償處置,收入歸地方政府所有。”
記者找到了福建省自然資源廳于2023年印發的《福建省規范和完善砂石開采管理暫行規定》。其中提到,工程建設項目范圍內施工產生的砂石除自用(僅用于本項目場地平整回填、擋土墻及護坡砌筑工程等所需的砂石資源)外仍有剩余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指定單位或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作為工程建設項目剩余砂石的處置單位,處置單位負責組織協調推進具體的處置工作。
管理形成一套規范
細化成11頁紙的實施意見
糾紛有了結果,具體如何執行?地方政府面臨考驗。長樂區主動探索,將上級的要求不斷細化,形成了一份11頁紙的《福州市長樂區建設項目產生的砂石土管理實施意見(暫行)》,并建立了“四個一”工作法(即一套機制、一份清單、一個專班、一批堆場)。
簡單來說,由建設項目業主向屬地鄉鎮報告砂石土自用量,區屬國企聘請第三方單位對其進行評估測算,確認無誤后,再聘請第三方單位測算價格,形成處置方案后報到長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專家對方案進行評審,通過后將方案報送區政府批準,之后委托公共交易中心進行招拍掛程序。
這套規范有何優勢?可歸結為明確標準、形成合力兩個方面。
明確標準——這套規范明確了“政府主導、部門監管、市場運作”的處置原則,對砂石土實行分類處置,詳細規定了費用測算方式;在適用范圍上,清晰界定了可開展多余砂石土處置的建設項目類型和砂石土自用范圍,避免了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在處置流程上,從摸底排查到處置收入收繳,各個環節緊密相扣,通過科學測算砂石土量、合理確定出讓起始價、嚴格報批處置方案、規范組織公開招拍掛等措施,實現了砂石土資源的市場化配置。
形成合力——長樂區建立了“多規會商”制度,強化源頭管控和過程監控,明確各部門職責,形成了部門聯動、協同監管的良好局面。通過加強事后監管,對項目砂石土處置采挖后進行復核,確保不出現超范圍、超標高、超期限采挖等問題。“‘多規會商’制度有利于加快處置進度,有利于監管。比如,最早有些企業思想不通,和我們玩躲貓貓,有了城管部門、交警部門的監管,他們有多余的砂石土,沒有證想運也運不出去。”陳仁友說。
不斷探索完善管理
力爭今年時限壓縮至半年內
制度創新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0年,長樂區就有償處置了全省第一宗建設項目多余砂石土,至今已經成功推動16宗有償處置,為區財政增收約4.74億元。從無到有,必然也經歷了一些波折。“起初,我們是由屬地鄉鎮來推動,后來發現鄉鎮做這件事情缺人手、缺技術、缺資源,后來才決定改為由區屬國企推動。”陳仁友說。
福州市長樂區領航土地房屋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區屬國企,就曾處置過多個項目的多余砂石土。“這么多年,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朱鑫宇是長樂區領航公司產業部負責人,他坦言,起初常常要為環節“怎么辦”跑長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問意見,現在流程越來越規范,推進越來越順利。“比如提前介入這點就給我們后續處置工作減輕了很多壓力。原來項目交到我們手上的時候時間都很緊,不管怎么并聯推進,企業都急得不行。現在企業在做土地報批時,我們同步做砂石土處置,土地完成拍賣了,我們這邊也完成處置了,可以直接進場,不耽誤時間。”
對于這點,福建大東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辦主任林靜感觸頗深。“對于企業來說,時間就是金錢。早在這項政策推出之前,長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就來征求意見,我們當時就提出了要盡量簡化流程、提高效率、縮短時限。訴求后來也被采納了,同步推進節省了3到5個月的時間。”林靜介紹,近年來大東海公司為延伸產業鏈,接連籌劃建設兩個項目,都進行了多余砂石土有償處置。
每次下鄉,陳仁友與同事都會向企業了解這項政策的反饋,不斷完善、優化流程。“今年我們還要進一步壓縮時限,在項目選址階段就介入推進,爭取把處置時間壓縮到半年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