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 龍南 市 牢固樹立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的發展 理念, 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為工作目標,積極履行礦山生態修復監管職責,創新工作思路,找準問題關鍵, 強化 監管措施,全市礦山生態修復 實現 “三轉變” 。
從被動治到主動治轉變 。以前由于礦山企業對履行生態修復工作義務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時普遍存在被動應付式治理,治理進度及效果 難以 達到規范要求 。 自 《江西省礦山生態修復與利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布實施后,龍南市自然資源局以該法規貫徹實施為契機,采取召開礦山企業礦業法規知識培訓會、深入礦山企業開展《條例》宣傳并贈送《條例》單行本、在工作巡查中對礦山企業的修復治理進行現場指導等一系列監管措施,提高了礦山企業對做好生態修復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有效調動礦山企業開展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轄區內的 魯地 礦業從 2年前生態修復被動落后到積極主動成功創建綠色礦山是這一轉變的生動體現。
從減存量到控增量轉變 。 由于歷史原因,龍南市遺留較大規模的廢棄礦山,為盡快解決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問題,龍南市多方籌集資金 3億多元, 大力開展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施了一系列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截至 2023年 年 底,全市完成 1萬多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 治理,實現 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存量清零 。同時,龍南市 認真貫徹 “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理念,堅持“邊生產,邊修復”原則,要求所有持證礦山嚴格按照“二合一”生態修復方案、年度修復計劃開展生產和生態修復治理,以“損毀多少就要治理多少”為監管目標導向,督促礦山企業基本保持損毀面積與治理面積相平衡,嚴格控制礦山修復治理欠 賬增量。
從單一治到融合治轉變 。為 了提高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綜合效能,改變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單一治理措施,龍南市堅持保護第一、和諧開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對地處縣城近郊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玉石仙巖周邊的廢棄礦山治理,積極探索 “保護與開發并重、生態修復與文化旅游相融”的廢棄礦山治理發展新路 。 在前期規劃設計階段與玉石仙巖環境綜合治理及景區規劃建設相銜接,遵循 “六宜”原則,通過對風景區周邊廢棄采石場危巖清理、噴播草籽、植樹種草、采坑重塑利用、修筑排水溝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做好礦山治理同時突出“陽明圣地”文化和龍南客家風情主題主線,實現在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后充分展示“生態+文化”魅力,使礦山生態修復與陽明心谷文旅開發形成有機融合,成為世界客屬第32屆懇親大會參觀點之一,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得益彰。同時,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357.15畝。在探索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從單一治理轉變為融合治理的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