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天高氣爽,匯川大地山水相映,一塊塊礦山開采遺留下的生態“瘡疤”經全面修復,面貌一新,一彎彎河湖也變得清澈透明。
近年來,貴州遵義市匯川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布局實施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水生態環境治理、土地整治與污染修復等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一幅山水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正徐徐展開。
位于匯川區高坪街道仁江村龍井組的李家灣,原是一處石粉廠留下的荒廢之地。2022年,匯川區自然資源局向上申請項目資金,綜合運用科學手段和生態修復技術,對該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掛攀爬網、修建截排水溝、消除危崖、種植植被……經過一年努力,該處歷史遺留礦山上,原本荒涼的土地被綠意覆蓋,曾經裸露的山體被植被裝點。

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中寺村牛皮山上整治過的歷史遺留礦山。圖片:匯川區融媒體中心
“這個礦山是歷史遺留礦山,以前的石粉廠關停后一直處于廢棄狀態,周邊群眾把生活垃圾丟在這里,周邊山上還有不少松散的石頭,存在安全隱患。2022年經過治理后,環境干凈、整潔了不少,老百姓也種上了玉米、辣椒等經濟作物。”仁江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安蘭說。
走進匯川區板橋鎮中寺村牛皮山上的歷史遺留礦山,眼前綠意盎然的盛景,很難想象這里曾經山林損毀、塵土飛揚。
“這里以前是個采砂場,廢棄后一直荒著,直到2022年通過生態修復項目工程,進行復墾復綠后,由村集體將土地流轉給百姓,種上了烤煙。”板橋鎮中寺村黨總支書記張鑫鑫說。
據了解,該歷史遺留礦山經過治理后,流轉給周邊群眾10余畝土地發展烤煙種植業,每年可收益3萬余元。
依托生態修復,匯川區內大大小小的采礦“瘡疤”逐步愈合。
2021年,匯川區出臺《匯川區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明確采取“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分批次、分步驟”的原則,在2025年之前,實現全區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清零”目標。
“我局聚焦重點、難點礦山,委托律師團隊介入,采取‘代履行+自主履行’模式,全力推進生態修復治理工作。目前,臺賬內礦山已基本完成修復治理,投入資金約3700萬元,爭取上級資金約1190萬元,恢復治理面積約1200畝。”匯川區自然資源局礦修股負責人林威說。
在匯川,生態修復的努力與成果不僅限于歷史遺留礦山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同樣受到重視。
作為區域內一條重要河流,仁江河的利用與保護一直是匯川區水資源管理重點。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居民生活廢水未經處理排放到仁江河內,對水生態環境造成污染。
泗渡鎮松杉村位于仁江河流域核心區域,該村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直接關系到仁江河水質和生態環境。
松杉村村民趙明華回憶:“以前村里家家戶戶的潲水、臟水都是露天亂排,房前屋后衛生環境很差。近年來政府在村里修了不少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對村內污水進行集中處理,現在亂排亂放情況已經消失不見,衛生環境干凈了不少。”
“我們村有29個自然村組,以前一共建有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4套,這些設備都在正常運行。到2024年通過上級資金支持,投入100多萬元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并新建3套污水處理設施處理污水,目前村內生活污水處理已實現全覆蓋。”泗渡鎮松杉村村委會副主任馮發維說。
經過系統治理,原本因污水直排而受污染的仁江河,如今水質顯著改善,河道兩岸的生態環境也得到恢復,松杉村在2015年被評為“貴州甲級旅游示范寨”,依托秀美山水,不少村民將閑置房屋改成特色庭院民宿,發展起生態旅游業,吃上了“旅游飯”。
從過去疤痕累累的廢棄礦山,到現在生機盎然的寫意山水;從水體污染嚴重的河湖,到如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綠波帶”,生態環境的改變是匯川區大力推進生態修復工作的有力見證。
“我們將結合匯川實際,圍繞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針對性的項目實施,確保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提升,為匯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環境支撐。”匯川區生態環境分局副局長楊崇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