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縣實施“123”工作法,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長效化、規范化、制度化,讓歷史遺留礦山生態問題得到解決,實現向綠而生,披綠生金。
“一單一策”筑根基。開展地毯式集中摸底排查,及時組建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信息庫,實行“一礦一單”動態管理。緊扣“統一部署、整體規劃、區分定位、突出原則”原則,在制定《南華縣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基礎上,細化目標任務、項目清單和措施,以“一礦一策”,推動全縣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整體推進。
“兩個項目”強保障。開展增減掛鉤項目建設,2023年,完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2個,新增耕地154.21畝、園地10.8畝、林地12.23畝、其他農用地43.29畝,產生經濟效益8513.36萬元;流轉指標141.99畝,實現收益5249.75萬元,保障原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用地80畝。統籌林草等部門,選取適合的歷史遺留礦山區域實施義務植樹、易地植被恢復、草原生態修復等國土綠化項目,把2個歷史遺留礦山修復為林地、草地,修復面積達35畝。
“三方發力”同推進。采取封閉修復場地、拆除廢棄設施等措施,消除影響自然恢復的生態因素的方式修復礦山。堅持工程修復為輔,通過地形重塑、土地整治、重構截排水系統等措施,將裸露地面復墾為耕地、園地、林地,對礦山的邊坡進行加固處理,有效解決礦區地質災害隱患等問題。堅持轉型利用為補,采礦損毀的土地恢復為耕地等用于農業生產或恢復為城鄉建設用地用于建設活動,盤活工礦廢棄地利用。通過3種礦山生態修復方式,探索出一條將修復礦山土地劃轉為城鎮建設用地、為相關企業供地的新途徑,實現土地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