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看到,通過10個月的修復治理,實現了植被復綠、耕地新增,礦山的生態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白砂坡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現場,彌勒市自然資源局蔣宏為向記者介紹道。
4月22日,在“世界地球日”到來之際,記者深入彌勒市多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現場實地探訪,看昔日生態“傷疤”如何向綠而生。

紅河哀牢山與巖溶斷陷盆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項目子項目場地平整現場
據介紹,白砂坡礦山曾是一個露天開采的建筑用灰巖和建筑用砂等非金屬礦山,長年累月的開采帶來的后果就是土地的嚴重損毀及地表植被的退化,部分采場邊坡更因人為擾動存在較大的地質災害安全隱患。
2022年,彌勒市將白砂坡礦山列為市重點生態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在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研判后,確定采用生態重建、輔助再生和轉型利用相結合的方式,強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和系統治理工作。
記者在現場看到,集中連片的玉米長勢良好,一側因采礦形成的不穩定邊坡處也砌筑起擋墻以進行加固。兩年多來,項目組夜以繼日,通過場地平整、土壤重構、管涵工程建設等工作,實現礦山范圍內9個圖斑實際修復面積563畝,超出項目下達目標任務近40畝。

茶花山歷史遺留礦山煥新顏
這也是彌勒市做好做實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彌勒市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科學制定自然恢復和工程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實施礦山廢棄地復墾、生態修復、整治利用,恢復建設用地118.74畝,恢復植被343.24畝,推動礦山資源向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生態資源、林業資源、農業資源轉化,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在彌勒市太平街道雨舍村下度來村民小組,曾經“疤痕累累”的茶花山歷史遺留礦山也煥發出新顏,滿目蔥蘢、鮮花團簇。“除了坡面平整,土質不好的地方,我們就一車一車拉土來覆蓋,直到土質足夠栽種木苗。”吉成集團相關項目負責人介紹,2021年起,其公司作為社會資本被引入茶花山歷史遺留礦山修復治理項目,通過坡面修整、土壤改良、截排水等方式,使受損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后又通過茶葉種植、景觀苗木生產等,在推動綠水青山成色更足的同時,帶動當地群眾實現增收。
“我們堅持摸清底數,以規劃引領來統籌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并積極爭取國家、省級重點生態修復保護項目支持,用好用足國家政策。”來自紅河州自然資源規劃局生態修復科的孟憲東介紹,2023年5月,《紅河哀牢山與巖溶斷陷盆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項目》在全國歷史遺留礦山示范工程競爭性審查中以第8名的成績獲得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的立項批準實施。項目總投資5.6億元,擬修復歷史遺留礦山圖斑763個,修復占損圖斑土地面積1164.48公頃。
“現在路面平整等工作基本已經完成了60%,下一步會將從前堆放石料的地方逐步騰退出來,讓其他作業能夠正常推進。”記者現場看到,紅河哀牢山與巖溶斷陷盆地區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項目正如火如荼地推進當中。通過項目的實施,這里將有效消除地質安全隱患,土地利用價值也將進一步提升,并輻射周邊群眾受益,最終形成多路徑生態修復模式,多組合生態修復策略、多渠道生態回報機制,為全省乃至全國石漠化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提供樣板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