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京發布《2023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內容顯示,我國煤炭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煤礦數量減少至4300處左右,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煤礦產量占全國的85%以上,比2020年提高5個百分點,年產30萬噸以下小型煤礦產能占全國的比重下降至1%以下。
《報告》明確,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建成年產千萬噸級煤礦81處、核定產能13.3億噸/年,比2020年增加29處、產能5.1億噸/年;在建千萬噸級煤礦24處左右、設計產能3.1億噸/年。全國建成安全高效煤礦1146處、百萬噸采煤隊683個。同時,以一井一面、連續運輸、機電一體、采掘合一、綠色智能等為主要特點的安全高效煤礦建設模式在不同省區全面鋪開。
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報告》明確,我國煤炭行業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數字產業、數字生態文明等一體化統籌推進。礦山領域商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落地應用,露天煤礦無人駕駛礦用卡車、120 噸級充電重卡投入運行。“十四五”以來,建成了一批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00多個增加到1600個左右;煤炭數字產業營業收入、利潤、研發投入等主要指標均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態勢,相關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超25%;在5G應用、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等領域,走在工業行業第一方陣。
對于2024年煤炭市場走勢,《報告》認為,2024年全國煤炭供給體系質量提升、應急保供能力增強,煤炭市場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態勢,中長期合同制度有效發揮煤炭市場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但國際能源形勢錯綜復雜,國內煤炭供需格局深刻變化,考慮極端天氣、突發性事件、新能源出力等不確定因素,還可能存在區域性、時段性、品種性的煤炭供需錯配情況。
在此背景下,《報告》提出,煤炭行業要扎實做好煤礦安全生產和煤炭保供穩價,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煤炭綠色低碳轉型,堅持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深化高水平對外合作,持續推動煤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以煤炭行業的“穩、進、立”為全國大局多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