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下稱昆明有色院)以科技創新為發力點,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在礦山領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推進尾礦與生態修復專業從“極強”走向“極致”,搶占技術制高點,構建競爭新優勢。尾礦與生態修復咨詢設計合同額增長明顯,尾礦與生態修復總承包業務實現實質突破,為昆明有色院業務模式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川礦區廢棄尾礦庫的污染防控與生態修復效果圖。昆明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供圖
昆明有色院尾礦與生態修復專業依托昆明理工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以及國家磷資源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工作。團隊有設計大師1人、正高級工程師2人、博士研究生2人、副高級工程師以上人員占比54%,40歲以下人員占比80%,形成一支高水平工程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團隊帶頭人藍蓉是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工程設計大師,曾獲評中鋁集團勞動模范和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團隊成員多人在中國礦山安全學會尾礦庫災害防治專業委員會、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環境保護學術委員會兼任職務,多人入選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云南省應急管理廳、云南省生態環境廳安全生產專家。
近年來,昆明有色院尾礦與生態修復專業團隊主編國家標準2項,參編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11項,發表論文及研究報告近50份,其中SCI論文2篇,申報國家專利14項,授權5項。
在固廢處置和礦山生態修復領域,昆明有色院尾礦與生態修復專業擁有行業領先地位和創新能力。尾礦專業團隊系統地研發了細粘粒高堆壩尾礦庫的抗震及潰壩的技術,探究工程力學特性及災變機理,建立新的穩定性及潰后影響范圍評價體系,開發出有效的尾礦壩隱患綜合防治技術,解決了細粘粒高尾礦壩成災機理及其潰壩災害防控技術這一重大難題。
針對西南礦區地質構造復雜,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敏感、脆弱,礦業廢棄地污染治理和修復難度大,傳統技術適用性較差等問題,生態修復專業團隊積極開展工程設計、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提供“一場(庫)一策”優化治理與修復方案。在云南東川礦區廢棄尾礦庫生態治理與修復中成效顯著,把尾礦區建成了集生態、休閑、美食、觀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
近年來,尾礦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團隊共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其中4項一等獎),并先后榮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和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頒發的“示范工程”獎項,以及30余項省部級工程咨詢設計獎項。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昆明有色院尾礦與生態修復專業擁有“尾礦(壩)穩定性綜合分析方法與致災影響評價技術及其應用”和“金屬礦山原位污染治理與風險防控關鍵技術”為核心的先進技術,把技術優勢轉化成企業發展的新動能。
目前,有色傳統產業發展進入平臺期,設計企業競爭激烈。昆明有色院充分發揮尾礦與生態修復專業技術優勢,創新總承包業務承攬模式,開展以“優勢咨詢設計”業務為龍頭的專業EPC總承包業務,成功簽訂了冶煉廢渣處置場生態環境提升治理、磷石膏無害化處理等多項EPC總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