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龍門大橋項目混凝土供應中心,不見污水橫流,更沒有漫天粉塵,這樣干凈整潔的廠區環境,來源于其系列智能工藝設備的運轉。
作為促進“北欽防”一體化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項目,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建設正火熱進行。項目引進一批智能工藝設備與智能控制系統,積極推動智能化轉型升級,持續創新優化,裝備制造智能化升級,不斷提升項目競爭力。
告別塵土飛揚 感受公園式混凝土供應中心
“所有車輛需通過這臺全自動門式360°環繞洗車機,全方位無死角地霧化清洗后才能進出場。”項目負責人安邦表示。
在龍門大橋項目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著門式洗車機的操作流程。這些門式洗車機由紅外自動感應控制,實現進場車輛“隨到隨洗”,無需人為干預。車輛進入料倉后,全自動高壓降塵噴霧系統自動感應車輛狀態,監測廠內實時粉塵含量并開啟高壓噴霧作業,有效防止揚塵漂浮。
針對混凝土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項目部以砂石分離機和壓濾機為主,構建了污水處理循環利用系統。污染物經砂石分離機分離砂石與漿水,隨后進行攪拌并泵入壓濾機高壓過濾,濾出清水存于清水池循環利用。一系列工序達到渣水分離和砂石再利用,實現了源頭上的粉塵污染防治。
除了綠色環保方面的成效,龍門大橋項目的智能裝備系統也實現了人性化升級。借助遠程操控混凝土配送,讓人員遠離機械運轉區域,隔絕噪音影響;在場站安設監控,生產運行、攪拌全程可通過高清電子屏顯示,營造安全管控環境;ERP控制系統采用集成化控制,與集控中心工控系統無縫銜接,方便溝通、提高工作效率。
管控精益求精 盤點項目背后的“智能助手”
從樁基施工、錨碇填芯再到箱梁吊裝,橫臥茅尾海的“長龍”目前已漸具雛形。現場施工有序推進的背后,離不開智能控制系統的支持。
在橋梁建設深基坑開挖環節,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部建立了完善的監控監測體系,確保施工安全。“深部位移測試系統用于監控基坑位移、沉降等關鍵指標,包含多點串聯式深部位移傳感器和孔口采集模塊兩個部分,采集到的數據通過無線方式上傳,最終接入監控平臺。”項目負責人安邦表示,應用這項深基坑自動化監控監測系統,項目部實現了現場施工管控之余的信息化手段指導。
主纜的架設調整對懸索橋而言至關重要,項目部采用智能溫度實時監控采集系統,實現主纜索股精密調整,提高質量管理水平。通過在主跨、邊跨共設置18個溫度測點,采集各索股的溫度數據進行對比,再根據監控指定調索溫度條件調整索股,使測量更為方便精確,以精細化管控筑牢工程質量。
為了將龍門大橋建設為平安百年品質工程,項目部格外重視塔柱混凝土的養護工作,采用爬模智能加濕噴淋養護系統,通過濕度傳感器采集塔柱混凝土表面濕度數據,智能調節養護濕度。對比傳統人工灑水養護,解決了用水過少導致的裂縫產生、用水過多引起的資源浪費,養護效率與精細化程度顯著提高。借助施工各環節的智能控制系統,項目部實現了建設全過程質量管控。
隨著鋼箱梁吊裝施工持續進行,目前項目建設邁入四季度沖刺階段。下一階段,中交路建龍門大橋項目部將繼續堅守初心使命,以裝備制造智能化升級推動項目建設,力爭大橋早日建成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