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里是我們村一個磚廠的廢棄露天采場,到處坑坑洼洼,一下雨,黑乎乎的污水橫流,中間還有一個積水很深的采坑,我們村里的家長都擔心小孩來這里玩水。現在好了,經過施工修復后,山青水綠了,還種上水稻了……”老劉站在于都縣禾豐鎮黃田村生態修復項目點上,聊起這里的變化無不感慨。

禾豐鎮黃田村生態修復項目點
近日,隨著專家組驗收通過,標志著于都縣首批次生態修復項目已全部完工。該批次項目涉及全縣12個鄉鎮22個村,投資金額8996.79萬元,已完成修復面積1416.55畝,新增水田124.09畝,增減掛鉤子項目新增旱地45.19畝、新增水田29.47畝、新增林地663.32畝,產出14466.65萬元,收益5469.86萬元,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據了解,為解決早期的“重利用、輕生態”礦山開采模式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等“歷史欠賬”,盤活存量用地,全面修復礦山生態環境,2022年,于都縣探索利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開始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工程涉及21個鄉鎮124個村,231處廢棄礦山,總投資約5.74億元。項目共分3個批次立項實施,預計2025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實施。

銀坑鎮年豐村生態修復項目點
項目按照生態修復+的模式開展實施,逐步形成“生態農業+鄉村旅游+鄉村振興”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模式,讓綠水青山持續產生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項目完工后將實現依靠生態環境帶動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