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有關部門批復,內蒙古開灤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紅樹梁煤礦生產能力由500萬噸核增至1000萬噸。
至此,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旗下的紅樹梁和串草圪旦兩座煤礦,組成了開灤集團千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
千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是怎樣煉成的?與本埠傳統礦井生產有何不同?如何與當地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深入內蒙古西部,一探究竟。

8月16日,在綠意包圍中的紅樹梁煤礦。 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供圖
采煤不見煤,在“綠”中掘“烏金”
內蒙古和陜西、山西三地交界處,巍巍高原之上,一座現代化煤炭生產基地坐落于此。
時逢夏末,記者來到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龍口鎮的紅樹梁礦區,溝壑縱橫間,不見煤灰飛揚,反而綠意盎然。
“采煤不見煤,這就是綠色礦山建設最直觀的表現。”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金海說,作為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子公司,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搶抓煤炭行業新一輪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機遇,努力打造中國西北智能化綠色礦山的標桿。
眾所周知,內蒙古西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且這一區域緊鄰“母親河”黃河。此時,在如今的紅樹梁礦區走上一遭,沙棘、紫花苜蓿、小葉錦雞兒……草木遍布,長勢喜人。望著一望無垠的蔥翠,紅樹梁煤礦遷建環保科科長高賀民表示:“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是我們建礦以來始終堅持的原則。”
據介紹,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內蒙古準格爾旗,周邊大大小小的煤礦就有130余座,當地政府對煤炭企業環保管控頗為嚴格。從2020年5月26日獲得建礦許可,到2021年4月30日聯合試運轉,再到2021年底正式投產達效,紅樹梁煤礦快速建設的背后是以達成“綠色指標”為保障。
2021年初,紅樹梁煤礦被列入準格爾旗當年擬創建綠色礦山名單。“礦上立即成立了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與準格爾旗自然資源部門對接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高賀民說。
制定實施方案,細化推進計劃和作戰路線圖,每月召開推進會……為確保綠色礦山建設順利開展,紅樹梁煤礦壓茬推進各項工作,并提出礦容礦貌生態化、資源開采科學化、企業管理規范化和礦區人文和諧化的總體思路。
“綠色礦山,顧名思義,首先就是看得到綠色。”高賀民介紹,今年1月,紅樹梁煤礦自主實施的“一礦一策”生態修復治理項目經當地政府審批通過,面積超200公頃。
塌陷回填、邊坡修整、生態修復、植被恢復、建設坡改梯等其他附屬設施……截至目前,礦區可綠化區域綠化覆蓋率達100%。2021年以來,礦區還投資500多萬元,種植各類花草26000多平方米,樹木10000余株;投資36萬元建成了高標準危險廢物暫存庫。
資源的合理、可循環利用,同樣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內容。
走在礦區,一座灰色方形建筑吸引了記者注意。“這是礦井水處理站,在這里,采煤產生的礦井水經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處理技術進行預處理。”高賀民介紹,按照政策要求,礦井水不允許直接排放,而經該處理站加工后,便可達到排放標準。
為何還稱為預處理?原來,紅樹梁煤礦為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進一步投資建設了深度處理車間,將預處理的礦井水經超濾膜系統深度處理后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作為洗衣洗浴、沖廁等非飲用生活用水及鍋爐用水,替代水源井地下水,進一步提高了礦井水回用率。
“現在深度處理車間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投用后就能實現礦井水‘零排放’。”高賀民算了一筆可觀的“資源賬”,每天產生礦井水差不多500立方米,經過一系列流程,刨去損耗,每年可節約用水約14萬立方米。
不僅如此,礦區內還建設了生活污水處理站,將生活污水處理后用于洗煤廠生產。“我們新建的‘智慧水屋’正在試運行,通過智慧水計量儀器,精準把控水資源消耗,做到智慧用水、智慧管水。”高賀民說。

7月28日,在紅樹梁煤礦快裝站,放煤司機操作按鈕對貨車進行裝煤作業。 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一鍵式”操作,提升采煤含“智”量
7月28日,午飯過后,幾位“白襯衫”從紅樹梁煤礦食堂走出。他們并不是“坐辦公室”的行政人員,而是一線操作工。
“綠色礦山建設,讓礦區環境越來越好,衣服不容易臟。”其中的一位操作工楊磊說,智能化礦山建設還讓自己的工作環境從井下挪進了樓里,“坐上了辦公室”。
記者隨著楊磊走進他所說的“辦公室”,只見偌大的房間里,幾塊大屏幕清晰地顯示著相關生產參數和監控畫面。
“這里是智控指揮中心,他們和我一樣,都是集控員。”楊磊指著正專注盯著電腦屏幕的其他工作人員說。電腦屏幕上,一個采煤機樣式圖形顯示著各個部位的數據和運行情況。
“設備完好,現場環境完好,可以開機!”隨著對講機里的一聲指令,集控員隨即按下啟動鍵。從另一臺電腦的監控畫面看到,井下順槽皮帶、破碎機、轉載機、刮板輸送機、采煤機依次啟動,工作面煤壁被分割開來,通過皮帶源源不斷地送出。
“過去,這些活兒都得我們在井下干,一個班下來,經常是一身汗、一臉煤,現在點點鼠標、按個按鈕,看著屏幕就能遠程操控,實現‘一鍵式’采煤。”楊磊說,智能化礦井建設,讓他和同事們不再灰頭土臉,少了作業危險。
自紅樹梁和串草圪旦兩座煤礦建設以來,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便堅持高起點科技賦能,為煤炭生產基地插上智慧的翅膀。“智能化礦井建設,旨在減人提效和科技保安,主要在于硬件和軟件兩個關鍵點。”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總經理李子輝說。
據介紹,紅樹梁煤礦按照“高標準基礎+多功能平臺+專業化子系統”的建設架構,整合資源形成了包括基礎平臺、管控一體化平臺和智能綜采、智能主運輸等8個專業化系統在內的智能化礦井板塊,高標準建成33個智能化子系統;串草圪旦煤礦也建成了20個智能化子系統,初步完成了基礎設施和基本系統建設。
過去井下人是“主角”,現在則是機器“沖鋒陷陣”,那么井下還有哪些人?
“跟我下去一趟就知道了,現在的井下設備和環境與老礦井比,簡直好太多了。”面對記者的疑惑,楊磊說著就要帶路“下井”。
換棉質衣服、領取安全帽、過安檢閘機……記者曾在開灤集團埠內下過礦井,對這一套流程還算熟悉。但過安檢閘機前,楊磊卻遞過來一部專用防爆手機。“智能化礦井,井下有信號,可以隨時上傳巡檢時發現的問題圖片。”楊磊解釋說。
乘坐防爆膠輪車,沿著坡道下到100多米深的井下工作面,楊磊帶記者利用防爆手機聯系到紅樹梁煤礦綜采隊生產隊長陸國民。
“現在都是機器‘干活’,人輔助,操作工的主要工作就是檢查采煤工作面有沒有發生地質變化,液壓支架是不是移動到位。”陸國民說,只有發現異常時,才會進行人工干預。
說起液壓支架,陸國民便打開了“話匣子”。此前,他是老礦井里的一名液壓支架工。“勁兒小的人干不了這工作,上一個班一共要扳動300多個液壓支架操作手把,總是累得胳膊酸疼。”陸國民說,現在只需要按個鍵,便能輕松操作這些“智慧”液壓支架。
為了提升安全性,紅樹梁煤礦針對煤田埋深較淺、易自燃發火的“痛點”,搭建了智能通防管理系統,包括智能通防綜合管控平臺、實時數據采集系統、遠程通防調控系統。該系統集通風數據采集、網絡解算、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災變智能預警于一體,精準感知、自動均壓調控、智能聯動,形成了防火、防煤塵、防災變早期精準預警、智能調控、災變模擬、應急聯動、按需供風作業的智能化通防管控新模式。
智能化礦井建設的作用,除了改善工人作業環境、提升井下安全性外,最重要的便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與紅樹梁煤礦快裝站相連的公路上,每天都有貨車排成長龍等待裝車。
經攝像頭掃描車牌后,進場,過磅。進入裝煤區,放煤,滿載過磅,駛離礦區。記者看表計算了下時間,一輛貨車從空車進場到滿載出場,總共用時不超過5分鐘。
“這過程看著簡單,實際上卻很復雜,多虧有智能銷售系統幫忙。”紅樹梁煤礦煤管科科長郝明說,過去各個環節都要靠人來看守,主要是維持秩序、確認車牌號和空車重量、放煤量、滿載重量等信息,8個人正好夠用,現在只需一個人就能輕松搞定。
如今,智能銷售系統通過與當地政府開發的“煤易通”運銷管理軟件連接,將提煤單管理、拉煤車輛管理、客戶煤款管控、銷售計量、銷售統計等管理環節,整合在同一個管理平臺上,實現了拉煤車輛自覺排隊、購煤余款預警、過磅無人值守、自動生成銷售報表,過磅效率由單車180秒減至20秒。
給煤炭礦井插上“智慧的翅膀”,生產效率也跑出了“加速度”——紅樹梁煤礦原煤日產能力最高3.8萬噸,創下了開灤集團下屬礦井乃至河北省煤礦單井單面日產能力歷史紀錄。

7月27日,在紅樹梁煤礦智控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查看生產數據和設備運行情況。 河北日報記者王育民攝
新礦新起點,“骨子里的東西”不能變
“前方有行人,車輛暫停。”“行人已通過,車輛正常前進。”在紅樹梁煤礦井下,記者發現,每當遇到行走的人員時,司機總要停下車輛,待行人走至車后方重新前行。
井下汽車行駛緩慢,為何多此一舉?“井下地形等情況復雜,為確保安全萬無一失,礦里定下了手指口述安全確認的‘死規矩’。”司機解釋說。
在煤炭開采技術和生產運營管理上,百年開灤有著一整套成熟定型的模式和可資借鑒的經驗。內蒙古煤炭生產基地紅樹梁煤礦開工建設作為新項目,是求穩,效仿“唐山老區”,還是求變,蹚出一條新路?
紅樹梁煤礦在經驗、技術、人才等相對薄弱的情況下,不僅大膽變革煤炭開采方式,更在轉換管理體制、變革經營機制上大刀闊斧,創造性實施720人極限定員、非核心業務整體外包等一系列改革創新的新思路新舉措,使礦井迸發出精干高效的生機和活力。
“企業要發展得好,需要創新,更需要品牌文化的傳承,‘骨子里的東西’不能變。”張金海說,內蒙古煤炭生產基地在建設運營中,彰顯了開灤集團“特別能戰斗”精神新的時代特征。
開灤集團內蒙古公司工程管理部副主任工程師蔣太平就是第一批在內蒙古開拓的“開灤人”。
“2006年,我們第一批‘拓荒者’就到了內蒙古。”蔣太平回憶,所謂第一批“拓荒者”,其實只有11人、兩輛越野車和1枚公章。
廣袤的內蒙古高原,卻難尋落腳點。“東至額爾古納河、南達陜西榆林、西抵烏海、北及中蒙邊境,我們跑了個遍,最終將目光定在了這片‘烏金熱土’。”蔣太平說。
為找資源、建佳礦,“拓荒者”們喝水窖水、吃大鍋飯、住小板房、燒小鍋爐,風里來、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憑著“紅樹梁煤礦早日建成出煤”的信念,“拓荒者”們不斷與當地政府、企業溝通協調,“招兵買馬”,逐漸擴大實力,隊伍從11人逐漸變為30多人,地質勘察、手續跑辦、前期拆遷……終于,完成了開疆拓土的前期任務。
“地處山壁之巔,周邊荒無人煙,活計干了一天,唯把親人思念。”這句在紅樹梁煤礦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大多數人當時的工作生活現狀。
“為讓員工們享有家一般的溫暖,我們在推出豐富業余活動的同時,更創新關愛舉措,制定‘兩必到、三必訪、四必問、五必談’工作規定。”紅樹梁煤礦通防隊隊長張俊說,那就是員工直系親屬去世、員工本人或兒女結婚必到,員工生病住院、家庭發生矛盾或變故、家庭生活困難時必訪,家庭基本情況、生活生產情況、存在困難情況、幫扶計劃實施情況必問,職工有思想情緒、與同事發生糾紛、違反勞動紀律、工作調整、受到批評處分必談。
布局新基地,不忘老產區
內蒙古開灤投資有限公司是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控股子公司,位于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其旗下兩座煤礦組成了千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其中,紅樹梁煤礦核定生產能力1000萬噸;串草圪旦煤礦核定生產能力240萬噸。至此,開灤集團“在內蒙古建設千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的目標成為現實。
開灤集團始建于1878年,被譽為“中國煤炭工業源頭”。經過一百多年開采,本埠多座礦井由于資源枯竭而關閉。面對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開灤集團積極到外埠尋找煤炭資源。上述兩座煤礦便是落實集團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項目。
相關資料顯示,鄂爾多斯煤田是我國最大的多紀煤田、世界特大型煤田之一,地跨陜、甘、寧、晉、內蒙古五地。其中,準格爾煤田具有煤質好、埋藏淺、煤層厚、災害少、易開采等比較優勢,井田面積29.69平方公里,地質資源儲量6.4億噸,可采儲量4.45億噸,產品為能源潔凈型長焰煤,在煤炭市場頗受用戶青睞,被譽為“綠色環保煤炭”。
2022年9月26日,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提出“建設山西、蒙西、蒙東、陜北、新疆五大煤炭供應保障基地”,夯實煤炭煤電兜底保障基礎。開灤集團千萬噸級煤炭生產基地的建成可謂恰逢其時。
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2022年煤炭行業發展年度報告,10年來,煤炭生產重心加快向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資源稟賦好、競爭能力強的地區集中。從主要產煤?。▍^)原煤產量變化看,上述4?。▍^)原煤產量由25.4億噸增加到36.9億噸,占全國的比重由64.3%提高到80.9%;山西、內蒙古原煤產量邁入10億噸級行列。
布局新基地,不忘老產區。
開灤集團堅持資源“內挖外擴”,在做大做強內蒙古區域煤炭生產“大基地”的同時,積極推動河北“老產區”穩定產能和可持續發展,并繼續加快外埠區域資源開發,讓企業發展的根基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