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想換新家具,但舊家具卻不知送去哪里;廢舊桌椅、沙發等“大塊頭”,家里放不下、外面沒處扔……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大件垃圾處理問題常常讓人感到棘手。由于回收價值低、運輸成本高、現場拆解不便等原因,這些家具難以得到妥善的處理和回收,大件垃圾治理也因此成為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難點。
而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垃圾產生量持續增加,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到40%,如果處置不當,勢必造成垃圾“圍城”。加快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和回填消納已刻不容緩。
在嶗山區,通過政企聯合與垃圾分類工作一體推進,實現了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堆積小區的大件垃圾有了上門“回收員”
4月7日上午9:30,嶗山區康城小區的保潔主管陳美利來到小區2號樓旁邊的大件垃圾暫存點,查看垃圾存儲情況。當看到暫存點上有了一張床、一組沙發、三個衣柜以及4把凳子后,陳美利撥通了青島市樂天弘環衛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大件垃圾回收員的電話。20分鐘后,回收員就到達小區,將這些大件垃圾搬運到小貨車上,拉回位于嶗山區九水東路的大件垃圾處置廠。
搬運清理過后,小區2號樓旁邊的暫存點變得“清清爽爽”。
據陳美利介紹,康城小區建于2009年,有12個樓座、1040戶居民。隨著業主不斷更新家中的家具,一些床、沙發、衣柜等大件垃圾經常被丟棄在小區里。久而久之,小區里的大件垃圾越攢越多,破壞了小區環境,并引發居民不斷投訴。
“這種情況在2019年有了轉機。”陳美利說,嶗山區建設了大件垃圾處置廠,小區也按照區里的規定開辟了專門的大件垃圾暫存點。“嶗山區將大件垃圾回收員的電話公示在垃圾分類牌上,只要積攢了一定量的大件垃圾,物業工作人員就可以聯系回收員上門回收,既便捷又省心。”陳美利說,自從有了這項好政策,小區居民再也沒有針對大件垃圾亂堆放的投訴,小區的環境也好了很多。
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CJJ/T102-2004)規定,我國將城市生活垃圾分為六類: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可堆肥垃圾、可燃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按照《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術要求》(GB/T 25175-2010),大件垃圾指重量超過5公斤或體積大于0.2立方米或長度超過1米且整體性強而需要拆解后再利用或處理的廢棄物。由于體積龐大,大件垃圾很難和廚余垃圾、其他垃圾一起進入環衛清理系統,因此如何回收利用也成為一個難題。
如今在嶗山區,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解決:5個街道、219個物業小區已經實現大件垃圾回收全覆蓋。據嶗山區城市管理局垃圾分類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通過政企合作的模式,由企業投資約400萬元建成青島市首個綜合性大件垃圾處置點,并于2019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大件垃圾處理能力30噸/天,有效解決了轄區內大件垃圾的處置難題。“目前累計處置大件垃圾約6.5萬件,生產木醋液約600噸、生物炭約600噸,產生經濟效益約150萬元。”該負責人介紹。
在這個過程中,嶗山區政府部門沒有當“甩手掌柜”,而是把全區的物業企業都組織起來和企業建立連接,并且建設了微信群,為企業順利進駐小區“開路”。
大件垃圾在處置點得以“重生”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件件大件垃圾在傳送帶上被送進大件垃圾粉碎機,機器另一端則吐出木屑和碎布以及海綿等粉碎物,工人們通過手工分件將木屑與碎布等進行分離……這一幕,出現在青島市樂天弘環衛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的大件垃圾處置廠內。垃圾分類中的老大難問題——大件垃圾,在這里經歷了變廢為寶的“重生之路”。
“在我們處置廠內,大件垃圾經過破碎專業處理后,回收利用率可以達到85%,大家眼里的垃圾,在我們這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嶗山區大件垃圾處置廠負責人高思杰一邊往粉碎物上灑水除塵,一邊向記者介紹廠里為粉碎大件垃圾專門研發的粉碎機:“這個粉碎機是我們的工程師在處置廠運行前跑了深圳、上海等多地,參觀學習后回來自己研發的。粉碎過程中,大件垃圾中的鐵屑可以被機器里的磁鐵裝置直接留下,從出口出來的木屑和碎布等,木屑用于后續利用,碎布等則送至生活垃圾處理廠進行焚燒。”高思杰說,現在整個嶗山區的大件垃圾都由他們收運、處置。
說話間,一輛卡車拉著滿滿一車大件垃圾開進廠區。高思杰說,每個小區的物業有了大件垃圾后,會電話通知他們上門收取。“從開業到現在,平均下來一天可以處置300件大件垃圾。”
推著分揀出來的滿滿一車碎木屑,高思杰帶著記者來到專業處置車間。在這里,木屑經過專業處置后,最終實現了“華麗轉身”。“一般而言,3噸木屑可以產生1噸生物炭和1噸木醋液。”高思杰扳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一噸生物炭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一噸木醋液的價格則在3000元左右,木炭可以用于工業生產以及土壤改良,木醋液則可以用于公共場所的消菌殺毒、消除異味等。“現在,廠區正在聯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對于木醋液做進一步的醫藥研究利用。”
據市城市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生活垃圾收運一般無法處理大件垃圾,因此常常出現居民將大件垃圾隨意丟棄在生活垃圾分類桶旁邊而無法處置的問題。久而久之,大件垃圾越積越多,成了不少居民小區乃至城市環境衛生的頑疾。也正因如此,如何處置大件垃圾,成了一個不小的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前我市共建成多個大件垃圾處置廠,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西海岸新區、即墨區以及高新區都有廠區在運營。
建筑垃圾可100%回收利用
在沙子口街道董家埠社區,居民由緒川將自家年久失修的房子推倒重建,處理老房子的碎磚碎瓦在以往是個讓人頭疼的事。但是現在,社區給居民安排了建筑垃圾集中暫存點,由緒川不用再心煩了。
最近幾年,隨著社區內居民裝修、翻修房屋數量增多,建筑垃圾處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區人居環境提升的重要因素。為避免轄區內建筑垃圾任意傾倒、填埋帶來的生態破壞,董家埠社區根據社區建筑垃圾增多的情況,在社區的一處空地上建立了臨時存放點,收集存放建筑垃圾。
暫存點不是建筑垃圾的最終去處。在現場工人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后,這些垃圾將被運到2公里之外的松山后建筑垃圾處理站。經過設備破碎、篩選,產生的粗骨料可用于商用混凝土或水泥預制構件的生產;細骨料可用于建筑回填土或路基,生產多孔磚、市政用磚等。為將處置后的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轉運站內引進制磚設備一套,用建筑垃圾破碎的再生粗細骨料代替天然砂石料,制作荷蘭磚、透水磚等。
在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秦家土寨社區,也有一處建筑垃圾處置點。在這里,一車車從嶗山區各處運來的建筑垃圾被集中回收并進行再加工利用。據該建筑垃圾處置項目負責人江俊世介紹,建筑垃圾收運到此處后,將通過人工和機械兩次分揀,再通過設備將其進行破碎。“我們每年大約可以處理5萬噸到6萬噸建筑垃圾,其中可以生產出種植土將近1萬噸,用于山體恢復和園林工程用土。剩下的根據顆粒大小分為細骨料和粗骨料,其中,0到5毫米的細骨料,可以用于建筑回填土或者用于路基,5到10毫米的細骨料則可用于生產建筑砌塊,10到20毫米以及20到30毫米的粗骨料可用于路基墊層或水泥預制構件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