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重、矛盾多、投入不足,作為山區縣的永新,礦石資源開采多年,歷史遺留問題尤為凸顯,51座廢棄礦山、3塊災毀退化廢棄土地的全域生態修復,成為該縣亟需啃下的“硬骨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永新深入踐行這一發展理念,立足本縣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在改革創新中主動作為,在先行先試中探求路徑,大力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真正實現“廢棄礦山——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的轉變,獲評全省全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試點縣。
現下,昔日的生態“瘡疤”正逐步“愈合”,全域礦山修復后,每年可實現固碳約6500噸,釋放氧氣4700噸,產生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約6.5億元。
投入不足——撬動社會資本,采用市場化運行
永新屬經濟欠發達地區,進行全域生態修復,資金從哪兒來?
永新大膽嘗試,開拓創新,引進江西省地產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全域生態修復框架協議,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多資本融合”,市場化運行模式,讓廢棄礦山修復問題迎刃而解。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來做。省地產開發集團投融資代建,負責規劃設計、工程建設、修復后土地的開發利用等“專業活”,政府則負責項目方案、投資審核與質量把關等“監督活”,政企兩方各司其職、權責清晰、收益共享。治理廢棄礦山的同時,與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鄉村旅游、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有機結合,將相關元素植入其中,串點成線、拉線成網,以“業”養“綠”,以“古”帶“土”,讓礦山重建由單純的植被恢復向新興產業轉變。
經測算,永新全域修復項目預計投資1.9億元,產出增減掛鉤規模指標1315畝、耕地占補平衡指標3330畝,直接收益可達3億元,還有新增的林地指標、廢棄土石料資源利用等間接經濟收益,實現收益以肥補瘦、資金整體平衡、政企利潤分成。
任務重——采取先行先試,探求發展新路徑
2019年啟動三灣鄉石口采石場示范項目,2020年啟動煙閣長富山體滑坡治理項目;2021年啟動龍田鄉西江村裸露山體等14個治理點;2022年啟動石橋鎮梅田洞石灰巖礦等14個治理點……目前,永新全域51個治理點已規劃統籌、分批部署,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
多年開采的礦山要想全部修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永新采用規劃編制、試點先行的辦法,在全域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點的空間分布基礎上,分期分區逐步推進生態修復,著力構建“四區一水”(羅霄山脈湘贛邊界片區、羅霄山脈南華山片區、禾水以南片區、禾水以北片區及禾水流域生態修復系統)的生態修復空間格局。
三灣鄉石口村廢棄采石礦山作為永新首個試點項目,已完成了從“山體瘡疤”到文旅新景的蛻變。在項目推進過程中,該縣積極探求“生態修復+文旅產業”發展新路徑,通過治理、復綠、文旅建設“三步走”,依托三灣、井岡山等紅色資源,打造成一個以基層黨建為主題、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紅培基地。項目運營后,預計年接待游客12萬人次,年營收2000萬元。
“石口村廢棄礦山改造在我縣并非個例,目前,坳南鄉坳南村碳質頁巖礦等8個礦山生態重構項目已初步驗收,我們會進一步還原綠水青山,再造‘金山銀山’,實現生態價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永新縣自然資源局負責人說。
矛盾多——實行“一礦一策”,創新修復技術
矛盾化解,貴在一事一策。永新廢棄礦山修復,使的就是“一礦一策”之計。根據地理位置、區位條件等情況,確定每座礦山的治理類型,初步制定修復方案——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藤植藤、宜景建景,科學確立修復目標,合理布局、統籌實施。
目前,全縣確定適宜修復為建設用地的治理面積50.76公頃;適宜修復為林地的治理面積31.83公頃;適宜修復為水田的治理面積3.45公頃,適宜修復為旱地的治理面積145.71公頃。
在修復過程中,該縣突破傳統技術,通過邊坡治理和生態重構工程,遵循生態系統構建原理,從土壤、植被、生物等方面,對項目區生態環境開展系統性改善與修復,構建出一個自生長系統。
一方面,采用削坡減載、填方續坡、截排水等多種修復措施,對廢棄礦山邊坡系統化治理;另一方面,綜合采用植生基材噴播、液力噴播等施工工藝,結合噴灌設施養護管理,培育噴播植物自生長能力,對原來裸露被破壞的地表進行復綠,恢復其生態功能,增加林地面積,提高植被覆蓋率,重塑礦區生態系統。
同時,創新采用“北斗云監測系統”,自動化在線監測,為設計施工及災害預警提供科學依據。目前,永新已治理水土流失80余畝、新增林地60余畝、盤活廢棄土地資源70余畝、恢復生態功能區100余畝,區內植被覆蓋率達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