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記者從峰峰礦區召開的“修復露天礦山,改善生態環境”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為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該區全面實行“響堂山禁采”,先后關停取締礦山開采企業41家,累計投入資金2.56億元,修復露天礦山102座,真正實現了“礦山”變“青山”。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把礦山深度治理作為生態建設中最緊迫的任務之一,2017年以來,提出“礦山變景山、礦區變景區”目標,制定出臺管理制度和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推進“四拆四修”“全域拆違、全域修復”等工程。
為切實明確責任,該區堅持以礦山歸屬劃分責任,構建形成政府主導、部門主責、企業主體的責任體系。區主要領導徒步踏查礦山60余次,各級領導干部看山體、摸實情,謀方案、定措施,同時,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嚴格督促礦山開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在露天礦山修復過程中,該區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宜景則景”原則,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全力抓好修復工作。相關部門通過分級削臺、砌溝筑坎,客土回填等措施,讓溝壑變平川、礦山披“綠裝”。截至目前,該區累計修復綠化露天礦山面積2.8萬畝,砌筑擋土墻60萬立方米,回填客土90萬立方米,鋪設引水上山管道60公里,植樹造林400余萬株。
為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該區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推廣“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花卉、食用菌、果蔬等高效經濟作物,培育了首冠、山友、“響堂·富硒”等10余個農業品牌,實現了“政府要綠、企業得利、村民受益”的目標。
此外,該區把露天礦山治理與生態建設、城鄉發展、產業轉型等有機結合、一體推進;借力國家獨立工礦區政策,運用防水防滲、覆土綠化、生態修復等技術措施,對采煤沉陷區土地進行綜合治理;創新推行“一鎮一濕地、一鄉一公園”模式;通過取締、關停、“禁采”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倒逼礦山開采企業不斷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質量、含綠量。在此基礎上,按照“礦山治理+旅游”思路,使南響堂等一大批修復完成的礦山化身為山體森林公園,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更多休閑娛樂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