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興國縣東村鄉小洞村村民葉興發指著一塊塊綠油油的稻田感慨地說,曾經廢棄礦山變成了綠水青山,不少村民和他一樣,陸續從縣城回遷,過上了田園幸福生活。
小洞村礦產開采歷史久遠,粗放開采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嚴重破壞。“那時這里晴天遍布煤灰,雨天山體滑坡沖毀田地。從矸石坡滲下來的雨水含有硫化物,不僅污染水源還毀掉水稻,村民紛紛搬走。”東村鄉鄉長廖橋生說。據了解,興國縣廢棄礦山達4861畝,其中3700畝亟須治理,涉及24個鄉鎮93個行政村。
環境就是民生,礦山修復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2020年3月,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江西省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明確社會資本可參與生態修復。修復新增的農用地,驗收后可參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在省域內調劑使用,社會資本按協議約定取得各類指標流轉收益,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建立綠色通道、特事特辦。興國縣、永新縣、橫峰縣被列為全省市場化生態修復試點縣。
2020年5月,省地質局普查綜合大隊全額投資1.7億元,擬分三年完成興國縣3700畝廢棄礦山修復。小洞村項目成為全省首個市場化推進的礦山修復項目。經過一年多生態功能恢復和人居環境治理,小洞村項目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6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0余畝,保護周邊130余畝基本農田,恢復生態功能區面積800余畝,林草覆蓋率達90%;二級飲用水源地得到有效保護,縣域內約30萬人的用水安全得到保障。項目新增耕地80余畝、林地420余畝,可騰退建設用地指標500余畝。項目區內種植的糧食及其他經濟作物,年直接收益可達500余萬元;帶動當地100余名農民就業,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為廢棄礦山重披錦繡綠裝,如今的小洞村,成了網紅打卡地,大部分村民遷回來,還蓋了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