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首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
--容東片區再生建材場
日前正式開工建設。
項目建成后將實現
年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100萬噸
該項目由北京城建華晟交通建設有限公司作為施工總承包單位,該項目為雄安容東片區第一個建筑垃圾臨時處理設施生產線,總占地面積為 225 畝,對雄安新區建設區域內建筑垃圾進行收儲、處置。截至目前,為配合新區拆除工作進度,建筑垃圾儲存場已先行建設,現有堆存約 190 萬立方米。
北京城建道橋集團副總經理、華晟公司總經理高治泉介紹,該項目將從廠區規劃設計、設備采購安裝、建筑垃圾破碎和資源化利用,再生材料市場化應用的全產業閉環運作。
作為項目實施主體的北京城建道橋集團華晟公司從2006年便在江西昌九高速公路研制并使用了瀝青冷再生料,項目將市政道路上裂紋處的瀝青進行收集和銑刨,并通過特質添加劑的常溫技術讓這些曾經的廢料變為全新的高速公路路基材料。
2018年這家企業再次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相比行業企業研究處理設備不同,北京城建聚焦產品線,持續豐富企業的產品種類,從熒光地磚、抗凍融材料,再到發熱地磚、固化土類材料、再生瀝青產品,廣泛應用于全市諸多重點工程,目前該企業在京內布局了固定式、半固定式、可移動式的多種模式的12個站點,形成了從建筑拆除、運輸、現場破碎、加工分選、骨料制作、再生材料應用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全閉環模式,企業的年處置建筑垃圾能力達到200萬噸。
高治泉介紹,目前,我們的生產線的產品首先圍繞城建集團工程需求,同時結合項目所在區要求進行“菜單式”加工處置,讓建筑垃圾這種放錯地方的資源重新煥發生機。
看再生磚如何內藏玄機?

一臺與普通叉車大小相似的移動裝備前端,掛著一個如同娃娃機“抓手”的黑色正方形抓取平臺,隨著平臺穩穩落下,從地面抓起了約2平方米的青灰色可再生磚塊,移動到指定位置整體下落,再進行壓實即可使用。

每天這臺設備可以完成2000平方米的步道磚鋪裝,相當于100名專業工人的工作量。

位于小湯山醫院改建現場,由北京城建華晟交通建設有限公司施工的停車場和人行步道使用了兩臺這樣的移動式鋪裝設備,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人工近10天才能完成的任務,而由城建集團施工的小湯山工程的地面鋪磚和地下墊層全部使用了企業研制的可再生材料。
看似普通的再生磚在這家企業手中,已經從粉碎成型的1.0版變身為智慧化的2.0高端版,磚里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步提升。
北京城建道橋集團副總經理、華晟公司總經理高治泉介紹,由該企業建設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基地在去年6月正式投產,其生產的可再生建筑材料已應用于大興國際機場高速輔路、城市副中心市政道路、冬奧配套道路工程中。

“整條生產線設備投資超過2億元,全部采用目前最先進的再生材料處理設備。”高治泉說。
雖說是一條生產線,卻包含了兩個環節。目前該企業形成了從拆除、現場粉碎環節,到運輸、再制造環節的全過程處置模式。

而生產線的核心技術都由企業自主研發。目前該企業申請了國家專利40余項。
高治泉介紹,以生產線制造可再生磚為例,其使用了“建筑垃圾+工業尾礦”組合的模式,其中建筑垃圾來自北京本地,而工業尾礦則來自承德。
“目前天然材料價格高、開采難度大,各地政府也嚴格限制,再生材料無疑將成為未來建筑行業的新寵。”高治泉說。

雖然北京城建集團對再生材料的研發和使用起步較晚,但進入行業初期,企業就定位高端市場。目前企業的再生透水磚可以實現95%的資源化率,剩余5%則使用企業研發的各類添加劑。經權威機構監測,其成品強度和耐久性數值不輸給同類型天然材料,且市場價格也低于天然材料制磚。
而這5%的添加劑便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高治泉介紹,以磚制品為例,目前企業研發的凍融劑可以讓冬天步道磚的松散開裂問題得到緩解;環保夜間熒光劑可以讓路面在黑夜中發光,解決了無路燈地區的通行問題;特制融雪試劑的使用讓透水磚可以達到夏天透水保水,冬天融雪防滑的效果。
如果說添加劑是地磚必不可少的硬指標,那么該企業正在研發的多項智慧技術則是讓再生材料從1.0變身2.0的重要支撐。

該企業正在與科技公司聯合研發適用于盲人識別的智慧地磚。考慮到盲人的聽力不受影響,通過手機的專用APP與地磚中植入的芯片進行聯通,盲人通過手機聲音導航便可知道哪些地方有盲人步道磚,產品一旦研制成功,將提高盲人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由該企業與海河大學等高校研發的生物球產品,可以通過將建筑垃圾磨碎制粉后,再壓制成球,利用建筑材料多空隙的特點,植入生物菌后用于河道水體持續清潔。

目前,該企業已經參與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標準,正在申編國家可再生材料行業相關標準,其中不僅涉及可再生材料制造,還包括制造設備和使用裝備等全鏈條工藝。某重點改造工程使用的便是小型裝備,大型裝備也已經在大興國際機場等大面積鋪裝工程中得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