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垃圾生產量持續增加,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到40%,如果處置不當,勢必造成垃圾“圍城”的困境。因此,加快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和回填消納已刻不容緩。
2019年,我市規模以上建筑工地產生建筑廢棄物4600余萬噸,資源化回收利用3275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利用率遠高于國內平均水平,在冊的回填消納場地近200處之多,智慧城市建筑垃圾監管平臺也已上線運行,極大地推進了青島建筑垃圾科學處置管理進程。但記者調查發現,我市建筑垃圾處置中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如建筑工地監管仍有不少盲區、資源化利用還過于單一、回填消納場所分布不均且數量不足等,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建筑垃圾全面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絆腳石”,同時也使得大量建筑垃圾游走于“灰色地帶”,極大地破壞了周邊的生態環境。
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消納體量巨大的建筑垃圾,不僅決定著我市相關產業的創新突破,更事關城市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近日,本報記者對我市建筑垃圾的處置消納問題進行了現場探訪,同時邀請市政協委員、相關專家和業內人士,共同探討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和科學處置之路。
現場探訪
建筑垃圾胡亂傾倒:埋了承包地里的蔬菜
“今年正月開始,就有大量渣土車在我的承包地里亂倒建筑垃圾,把地里的蔬菜和樹木都填埋了。相關部門多次前來執法,也未能制止這種行為。如今這些建筑垃圾還堆在這里,一直沒有清理。”近日,家住嶗山區中韓街道文張社區的李先生(化名)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近一年來,自家的承包地被建筑垃圾非法填埋,導致土地附著物遭到嚴重破壞。
近日,記者來到李先生的承包地現場查看,發現該地塊位于漢川路以西、新興路以北的一處山坳里,南北長約150米,東西寬不足50米,中間一條大溝將此地一分為二,溝東為張村社區,溝西為文張社區,李先生的地就位于溝西。
李先生所舉報的建筑垃圾位于地北側,抬眼望去,建筑垃圾堆有一人多高,長近30米,垃圾堆邊緣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石頭、磚塊,土堆頂部已經被壓平。記者爬上土堆,發現其北側還有另外一處土堆,兩處垃圾堆延伸達50米。
“今年正月,不知道是哪兒來的渣土車開始在這里傾倒渣土,到9月份時,這塊地北邊的建筑垃圾堆就把我種的菜全埋了。”李先生說起這件事,非常無奈。
按照承包合同,此地面積為2.8畝,承包期為2000年至2030年,由于承包地的建筑垃圾遲遲得不到清理,根本無法耕種。近日,李先生撥打市政務服務熱線要求清理,城管人員回復稱,這些土為種植土,“種植土能混著20多厘米長的石塊?”李先生對城管人員的說法表示了質疑。
為了搞清這些建筑垃圾的來源,記者以村民身份致電中韓街道執法中隊,工作人員稱,不方便透露此處建筑垃圾的傾倒者,但不是企業行為。而且這位工作人員也強調,這塊地上不允許堆積建筑垃圾。
“從天而降”的建筑垃圾:高度已達4米
近日,家住城陽區流亭街道東女姑山村的趙先生(化名)向本報輿論監督熱線反映,在村子回遷樓北側有一個巨大的建筑垃圾堆,近期還有車輛持續不斷地在此傾倒,向相關部門反映之后,得到的答復竟然是“沒有建筑垃圾亂倒問題”。
“這里明明就是個大垃圾堆,最下面是生活垃圾,最上面被各種建筑垃圾覆蓋,已達4米多高,最近還經??吹接?5立方米的自卸車過來傾倒。”趙先生告訴記者。
根據趙先生提供的線索,近日記者沿豐海路來到東女姑山村進行實地探訪。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這個建筑垃圾堆東側,發現一堆堆建筑垃圾隨意堆放,高度達2米,其中混雜著磚頭、石塊、墻皮和成袋的裝修垃圾。“這些建筑垃圾是剛傾倒的,還沒有來得及進行覆蓋。”趙先生說。
據趙先生介紹,這只是建筑垃圾堆的冰山一角,從村西沿豐海路一直向西,到青島求實學院門口,路南全部堆積著建筑垃圾。記者從百度地圖查看,發現這一段距離近500米。記者沿垃圾堆北側緩坡爬到頂部,看到整個垃圾堆表面布滿挖掘機的車轍,放眼望去,垃圾堆相對平整,但仍有不少各類建筑垃圾裸露在土層外。
隨后,記者致電流亭街道執法中隊,工作人員當日前往市民所說的垃圾堆查看,稱確實存在,具體是哪個單位或者個人傾倒的,需要向部門負責人匯報,然后再給記者回復。但到截稿時,記者未接到任何回復。
記者調查
目前,我市建筑垃圾處置主要為資源化利用和工程項目填埋消納。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建筑工地產生建筑廢棄物4600余萬噸,資源化回收利用達3275萬噸。而市城管部門的數據也顯示,目前,每年約有1000萬立方米建筑垃圾進行了回填消納。
然而,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建筑工地監管存盲區、資源化利用過于單一、回填消納場分布不均且數量不足等問題,成為我市建筑垃圾全面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和有效填埋消納的“絆腳石”。
問題
小規模工地監管存盲區
為了讓建筑垃圾價值最大化,最好的處理方法是資源化利用。一般來說,各建筑項目開工時,地下的黃土、巖石作為建筑廢棄物被開挖出來,按照開工前辦理的建筑垃圾再生資源化利用手續,這些砂石土料作為資源化利用的原料進入回收企業進行再生產,產品包括種植土、填充骨料及混凝土攪拌原料等。這些產品再進入到即將完工的工地進行空間回填,綠植用土,實現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但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僅規模以上建筑工地的建筑垃圾實現了大部分資源化利用,小規模工地尚未正式進入這個良性循環圈。
據了解,目前,我市的規模以上的工地都已納入到了監管范圍,但區市未列入審批及規模以下的小工地目前依然不在監管范圍之內。這些工地產生了多少建筑垃圾、如何處理,依然還是盲區。
“雖然這些項目規模小,但產生的建筑垃圾整體數量卻比較大,整個行業存在模仿效應,某個工地在一個地方傾倒,其他工地也會跟進。這也是農村或者偏遠地帶隨意傾倒建筑垃圾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位業內人士透露。
資源利用回收單一化
記者從市住建局了解到,去年,全市規模以上建筑工地產生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回收利用3275萬噸,資源化利用率已達70%。但在調查中記者也得知,這個比例盡管非常高,但并非以我市目前建筑垃圾總量為基數產生的。而且,由于資源化回收的品種單一,無形中讓一些建筑垃圾被排除在“資源化家族”之外。
“現在可以資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主要是新開挖工地產生的砂石土料,回收品種比較單一。”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今年6月份,市住建局官網發布《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及消納場所名單》,這份名單中資源化利用企業30家,超過一半的企業是房地產開發企業。記者致電其中部分企業,他們一致表示,企業只接收風化料填充或綠化種植土,不接收拆遷和裝修產生的建筑垃圾。
“因為巖石和黃土來自工地地下,無過多雜物,可直接進入機器篩選,巖石粉碎成石子可做混凝土原料,也可做成填充骨料,黃土則可做成種植土。”城陽區一家資源化利用企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混合垃圾需要人工分揀,成本較高,所以一般的資源回收企業不愿意接收。”
記者隨后致電嶗山區、高新區、膠州市的多家資源化利用企業,得到的答復都大同小異:這些企業主營業務皆為石子加工。萊西市住建局建筑垃圾管理處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鄉鎮農村傾倒的建筑垃圾存在不分類的情況,磚塊、石頭、水泥、石膏板都混合在一起,很難資源化利用,只能填埋處理。
消納點分布不均、數量不足
除了資源化利用之外,回填消納是解決建筑垃圾私堆亂放的另一重要手段。記者了解到,我市智慧城市建筑垃圾監管平臺目前已納入187處回填消納點(含資源利用企業),但消納點分布不均、數量不足,使得很多建筑垃圾的消納處理受阻;同時,一些建筑垃圾消納點已滿負荷運行,一些則不接收區域外的垃圾傾倒,都無形中堵塞了建筑垃圾消納處理的通道。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市內已無大的填埋含5%以下有機物的建筑垃圾消納點,而近年來市區各大工地產生了數量龐大、無法資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只能運到郊區或城鄉結合部的回填消納點。
“市南區、市北區等中心區域目前根本沒有空間建設新的建筑垃圾消納點。因為建立消納點需要很大的場地,現在只能選擇在農村,而這些土地又多屬集體用地,征地絕非易事。這也導致消納點數量一直無法保障。”一位業內人士坦言。
嶗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嶗山區目前沒有用于專門填埋混合建筑垃圾的消納點,能消納建筑垃圾的場地只有地鐵項目,此外,山體恢復可以使用部分回填土,但體量很小。“全區超過80%的建筑垃圾需要外運到其他區市的消納點。”他說,“而且建筑垃圾運輸企業至少要有8輛車才能辦理運輸資質,一些個人或者小企業車輛不足,只能接非正規工地的建筑垃圾運輸任務,價格較低,也是導致隨意傾倒現象頻發的原因之一。”
記者聯系到城陽區上馬街道一處消納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消納點已滿,目前正在辦理新證,暫時不接收建筑垃圾。就此,城陽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作人員表示,由于區域內建筑垃圾消納點不足,不少村莊或個人打起了收納建筑垃圾的主意,提供空地給傾倒者,一車建筑垃圾收費約500元。由于有利可圖,村民紛紛效仿。“如果僅靠簡單執法,無法根治這種現象,因為即使處罰了,沒有空間來存放,垃圾依舊堆在原地,治標不治本。”他說。
解題
全方位監控
“護送”建筑垃圾
針對規模以下及未審批的建筑工地產生的建筑垃圾監管問題,一位長期從事建筑行業的專家表示,相關部門要發揮屬地監管責任,區級、鎮街辦事處要加大對轄區范圍內工地的監管力度,從源頭杜絕建筑垃圾的隨意堆放。
還有業內人士建議,可利用目前正在大力推廣的智慧城市建筑垃圾監管平臺,深度結合業務應用場景,以最優化方案解決監管盲區問題。“目前,這個平臺已納入全市256處工地、4900余部車輛實時定位信號。平臺可及時發現灑漏揚塵、違規傾倒等問題,建議盡量擴展該平臺的監控范圍,將小規模工地也納入其中。
同時,還有業內專家表示,要徹底破解建筑垃圾傾倒的監管盲區問題,須多部門聯防聯控,實現信息共享。目前施工信息可能涉及到城管局、住建局或自規局,因此,亟須打通信息通道,使得相關部門根據職責提前預判,有效應對。還須進行跨區域、跨部門聯合執法,在關鍵道路節點進行執法檢查,對無手續和規模以下工地產生的建筑垃圾進行有效管控。
此外,就小區裝修垃圾監管盲區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建議,社區應該實行網格化管理,對于轄區內的小區建筑垃圾進行日常排查,并統一安排裝卸車對轄區內的裝修垃圾進行清理運輸,保障零散的建筑垃圾有序消納。
技術創新
提升資源化水平
針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單一的問題,市政協委員孫紅娣認為,施工單位應建立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與存放管理制度,盡快實行分類收集、分類存放、分類處置;加強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的程度,鼓勵以末端處置為導向對建筑垃圾進行細化分類,避免采用混合收集。
“盡快落實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管理的主體責任,規范施工現場,改善作業環境、杜絕生態污染,開展建筑垃圾分類,促進減量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進綠色策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孫紅娣說,“同時,嚴禁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混入建筑垃圾,減小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難度。”
市委黨校副教授毛振鵬建議,要積極鼓勵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產學研用平臺,不斷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住建部門要將建筑資源化處置產品納入綠色建材推廣目錄,對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優先推薦使用符合標準的建筑資源化處置產品;此外,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和資本進入建筑資源化處理行業,探索特許經營和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化服務公司,參與建筑垃圾治理。
進行專項規劃
實施源頭減量
針對建筑垃圾回填消納場地不足及分布不均問題,毛振鵬表示,政府部門應在對既有建筑物存量和增量進行全面統計調查的基礎上,做好建筑垃圾治理專項規劃,充分考慮運輸距離、選址條件、服務年限和運行方式等因素,合理布局建筑垃圾轉運場、消納場和資源化利用企業數量、規模。
同時,毛振鵬還建議,對未經審批的建筑垃圾臨時堆放場點予以查處,及時清理積存建筑垃圾,并對清理后的地塊及時開展復耕、綠化等措施,進行生態修復。
孫紅娣認為,源頭減量是治理建筑垃圾問題的重要手段。她表示,在政府層面,要完善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機制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建筑垃圾收集、運輸、資源化利用和處置管理,落實建筑垃圾減量化指導手冊,開展建筑垃圾減量化項目示范引領,促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經驗交流;在企業層面,企業要發揮主體責任,采用新型建造方式,推行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建造模式,鼓勵創新設計、施工技術與裝備,推進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術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的應用,減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的產生。
編輯點評
助力“突圍”
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是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建筑垃圾能否順利資源化、無害化利用、能否順利消納填埋到合適的地方,不僅關系到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創新,更事關城市的環保大計。
近年來,我市建筑垃圾產生量年均近5000萬立方米,如果堆在足球場大小的一塊地上,高度可達7003米,接近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這么大體量的建筑垃圾的“去留”問題,確實值得高度關注。我市目前規模以上工地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已遠超過國內平均水平,垃圾消納點已實現突破性增長,對于規模以上的建筑工地的監管也日益步入正軌。但由于對小型工地、零散裝修垃圾的監控依然存在盲區,工地無外運手續問題嚴重,建筑垃圾隨意堆放現象依然突出。同時,還存在資源化利用過于單一、建筑垃圾消納點數量不夠、分布不均等問題。此外,建筑垃圾鏈條的監管處于住建、城管和交警等多頭管理下,無形中更讓問題的全面解決充滿“變數”。
這些隨意“外流”的建筑垃圾,因為無法資源化利用和深度填埋消納,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還影響環境衛生整潔,成為阻礙城市品質提升的“絆腳石”。因此,未來亟須多部門聯動,建立完善的監控系統,共同推進建筑垃圾科學、合理處置進程;同時,還須就建筑垃圾的填埋場地進行專項規劃,實現源頭減量。如此,才能真正突破建筑垃圾的“圍城”困境,全面提升建筑垃圾科學處置和有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