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我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累計壓減粗鋼產能1.5億噸以上,退出煤炭落后產能8.1億噸,淘汰關停落后煤電機組2000萬千瓦以上,均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期間,煤炭行業去產能工作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效果顯著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5月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做好2019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指出,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將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推向深入。三部門同時發布的《2019年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要點》提出鞏固煤炭去產能成果、加快出清“僵尸企業”、加快退出落后和不安全的煤礦等措施。
記者從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了解到,我國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效果顯著,促進了產能利用率明顯提升。據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59.5%,2017年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68.2%,2018年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能利用率為70.6%。
當前,煤炭行業市場化去產能措施穩步推進。全國多省開展了產能置換指標交易并成立了相關交易平臺。產能置換指標交易的成功落地及推行,是市場化去產能的一大創新之舉。東部地區煤炭產量占比逐年下降,中部和東北地區煤炭產量逐年緩慢下降,西部地區煤炭產量得到釋放,產量逐年上升。
此外,去產能人員安置工作平穩進行,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工作得到有力推進。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采礦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為545.8萬人,2016年為490.9萬人。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6年統計數據表明,煤炭行業涉及的安置和再就業人員數約為130萬人,2016年安置涉及去產能人員數達到72.6萬人,2017年安置涉及去產能人員37.7萬人,共計110.3萬人。
不同地區轉型升級難度差異大
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煤炭行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煤炭供應集中度提高,造成區域性、時段性煤炭供應緊張加劇。人員安置問題壓力增大。企業資產債務問題加重。產業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矛盾。”據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戰略規劃院院長吳立新介紹,煤炭行業去杠桿面臨著資產負債率高、債轉股落地困難等問題,降成本面臨著財務成本增加,企業稅費負擔重,運輸環節涉煤收費不合理,社會成本難以轉移等問題。
吳立新表示,2016年以來,“去產能”與“去杠桿”兩大硬性任務相互疊加,同時成為全國煤炭行業面臨的硬性任務之一,進一步增加了存量債務處置的難度,形勢可謂十分嚴峻。如果不能處置去產能礦井的債務與資產問題,煤炭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融資條件將會進一步惡化,將增加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經濟負擔。
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強的背景下,傳統粗放型、高污染的煤炭生產和利用方式面臨著嚴峻挑戰。環境約束已經成為煤炭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占世界總排放量的24%,其中80%以上的碳排放是由燃煤貢獻的。作為煤炭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我國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壓力。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同時加快清潔能源的替代利用,并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下降到65%以下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轉型升級難度差異大。吳立新稱,煤炭企業轉型升級都是圍繞提高企業贏利能力,推動管理升級,走綠色發展等方面開展。但由于我國煤炭企業眾多,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在實施轉型升級戰略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老區煤炭企業和新區煤炭企業之間具有非常大的結構差異,轉型升級的重點不盡相同。
多元化促進煤炭企業轉型升級
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是實現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轉型升級有利于落實煤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煤炭企業也迫切需要進行轉型升級。近日,煤炭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中國煤炭行業“十三五”煤控中期評估及后期展望》執行報告,對“十三五”后期煤炭企業轉型升級提出相關建議。
一是加強對企業轉型發展的支持。通過資源稅收入、國有資本收益等渠道設立低息轉型升級扶持資金,支持煤炭企業在堅決去產能的同時,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的經濟和效益增長點。支持企業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國家有關部門應支持企業主動實施轉型發展的示范功能,在項目核準、資金籌集、外資引進、水資源供應等方面給與協助。同時建議地方政府對企業轉型升級項目區別對待,“一企一策”解決相應問題,不能簡單的“一刀切”,關停相關項目;對滿足環保和安全等條件的項目予以審批。對于“去產能”企業開展的持續發展項目,開通相關“綠色通道”以加快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在法律法規許可范圍內,為企業提供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資源,滿足企業轉型發展、落地新項目的要求。
二是因地制宜選擇轉型升級路徑。煤炭企業根據自身優勢與區域資源優勢來確定企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定位。比如,煤炭主業較強的企業,發揮地域條件、煤炭資源和技術優勢,發展煤基高端化工、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方向,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積極引進先進、成熟、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提升瓦斯治理效果、掘進和巷道修復效率,提升智能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努力實現礦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促進生產步入良性循環。
三是加大兼并重組。加大煤炭企業之間、煤炭企業與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通過兼并重組,實現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中低水平煤礦數量明顯減少、上下游產業融合度顯著提高,進一步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提升煤炭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支持發展煤電聯營。支持通過出資購買、控股參股等方式發展煤電聯營,以中東部地區為重點推進購銷關系長期穩定且科學合理的煤電企業聯營,支持大型發電企業對煤炭企業實施重組。
四是多元化促進煤炭基地轉型。東部側重于協調資源、環境、區域經濟共同發展,促進煤炭接續產業培育,引導資源型城市從成熟期或衰退期向再生期發展。西部地區側重于提升煤炭基地發展質量,推廣新技術,在互聯網基礎下發展新業態,依托煤炭、延伸煤炭,促進大宗商品物流、新材料、現代煤化工等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