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抱,碧波蕩漾,耕地平整,果樹茁壯……近日,中國礦業報記者來到泗水縣圣水峪鎮后等齊村,如果不是周邊還未整治修復的廢棄礦坑來“烘托”對比,很難想象,這1300多畝夏秋季節滿眼碧綠、鳥語花香、瓜果飄香的“世外桃源”,竟然是由山東泗水惠豐農業開發工程有限公司在昔日遍布尾礦廢石的廢棄鐵礦坑上修復的。
“近幾年來,我們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生態扶貧為己任,探索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發展模式,開創了國內首例非財政投資下的‘土地修復、固廢利用、以工補農、生態農業’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僅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變成了綠水青山,還讓其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帶動了周邊3個村莊200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該公司董事長孫澤嶺指著身邊的大片葡萄園自豪地說。
節約為先 走高質量發展新路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資源消耗少、環境保護好、技術創新強。該公司則是高質量發展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以前這里到處是露天礦區,百余家選礦廠隨意開采鐵礦資源,礦坑密布、亂石遍野、尾礦遍地,水土流失嚴重,莊稼也無法耕種。”回憶起當年亂采濫挖帶來的沉重災難,泗水縣圣水峪鎮后等齊村黨支部書記劉玉岱不堪回首。

廢棄礦坑修復后建起的生態葡萄園
據了解,泗水縣原有采選礦企業200多家,多年的無序開采致使資源浪費嚴重,耕地遭受破壞,既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態,又造成人地矛盾突出、農民利益受損,給社會帶來諸多不安定因素。2008年底,泗水縣強化礦產企業規范化管理,對含鐵輝長巖礦實施關閉,遺留下的幾千畝含鐵輝長巖濫采區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治理。
“小鐵礦采選企業關閉之后,當地政府也曾組織對露天采礦坑進行了平整和復墾。然而,因為平整后的礦坑更便于非法采礦,經常是礦坑前腳剛剛平整完,一夜之間又被非法采礦者盜挖得千瘡百孔。”孫澤嶺介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再也不能走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低質量高速度發展之路。該公司抓住泗水縣委、縣政府將“生態立縣”理念全面貫徹到“泗水實踐”之中、大力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有利時機,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積極投身廢棄礦山治理工作。他們經過深入調研、認真考察,并與中國地質大學等知名院校、科研單位建立合作關系,于2011年啟動了圣水峪廢棄礦區的土地修復項目,秉承“土地修復、固廢利用、新型建材、觀光農業、生態旅游”的原則,踏上了修復廢棄礦山、發展生態農業的綠色發展之路。
對非財政投入項目,要想使其持久開展,必須要自我造血,滾動發展。在這片廢棄礦區里,遍地堆放的低品位鐵礦廢石,可以通過選鐵除鐵后變身為高質量的骨料,而多年來選礦后堆積如山的尾礦,可以加工為高質量的機制砂。更重要的是,把這些大量的廢石和尾礦進行充分利用后,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環境,還能大大提升耕地質量。
“礦產資源不可再生。我們起初的設想,就是堅持節約為先戰略,通過對廢石和尾礦等工業固廢的資源化利用,培育新的發展動能,實現循環利用、滾動發展,最終達到礦區環境綜合整治之目的。”孫澤嶺說。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該公司的這一項目上馬后一波三折,面臨著諸多風險。他們先期投資5000萬元建設的固廢利用生產線“出師不利”,剛剛投產的2013年,就出現了持續虧損,土地修復工作陷入了入不敷出、難以為繼的境地。
開弓沒有回頭箭!望著那堆積如山的廢石,踩著那塵土飛揚的尾礦砂,看著滿目瘡痍的山丘,深思熟慮的孫澤嶺開始向科學問計,大膽提出了對礦山固廢“吃干榨凈、百分百利用”的循環經濟新理念,與有關科研院所聯手,全力開展工藝創新與技術研發工作,并投資1億元完成了廢礦高效綜合利用技改和外礦同步加工工藝改造,建成了國內首創的濕法精細分級優質骨料生產線。
“公司對原生產線實施干拋尾礦二次篩選、干法濕合精礦磨前篩選、細碎骨料篩整形篩洗、高頻細篩底流回用及球磨尾礦直篩脫水5大核心工藝改造升級,建成了國內首條濕法精細分級優質骨料生產線。”該公司總工程師董忠介紹,該生產線是將提取鐵精粉為主的傳統工藝,轉變成生產優質清潔建材原料為主、提取鐵精粉為輔、細微礦泥用作土地復墾的全新集約型生產工藝,使廢棄礦區的資源綜合利用率從不足5%提高到95%以上,能耗比傳統生產工藝降低近40%。在減排方面,由于采用全閉路沉淀自潔循環水利用工藝,粉塵排放近乎為零,實現了無大氣污染、無藥劑污染的清潔治理目標。
該生產線全面改造升級后,每年可處理礦山固體廢棄物600萬噸,生產優質碎石骨料220萬噸、優質機制砂300萬噸、礦物質微分30萬噸、鐵精粉30萬噸,復墾土料100萬噸,修復土地200余畝。
“經中國建筑科學院和山東省建筑工程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公司生產的輝長巖分級骨料性能指標能夠替代玄武巖,完全符合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及橋梁建設用骨料標準。利用輝長巖生產高性能建材骨料,實現了輝長巖應用領域的重大發現。”孫澤嶺激動地說,“現在我們利用工業固廢加工生產出的砂石骨料,已占據了周邊大量建筑市場,公司已成為魯中南最大的砂石骨料生產基地。”
在該公司的精品砂石骨料生產現場,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隨手抓起兩把砂石,邊看邊稱贊說:“能把這樣的工業固廢加工成高質量的砂石骨料,的確不簡單!既節約了大量的礦石資源,又保護了環境。”
生態至上 創三產融合發展模式
以土地復墾為龍頭,以生態重塑為主線,通過發展第二產業變廢為寶,把資源吃干榨凈,讓荒蕪礦坑變成平整肥沃土地,然后再通過發展農業來拉動生態旅游觀光、采摘等第三產業。該公司開創的國內首例“土地修復、固廢利用、以工補農、生態農業”的循環經濟新模式,通過對廢礦區生態修復的市場化、規模化、產業化,實現了自我造血、滾動發展,無需政府財政投入就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在泗水縣圣水峪鎮后等齊村的該公司廢棄礦坑整治現場,中國礦業報記者看到,原來隨處遺棄和堆放的廢石、尾礦等工業固廢,經過除鐵、深加工后,搖身一變成了高質量的砂石骨料;原先亂石成堆、滿目瘡痍的山坡經過平整治理,變成了良田和果園;以前污水橫流、雜草叢生的尾礦庫,如今也變得清澈透底,引來了大雁等候鳥棲息。
“生態+工業,培育循環工業體系,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合循環,實現資源利用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今后的發展方向。我們利用工業固廢加工建材產生的效益,持續投資土地修復和生態觀光農業,直至生態觀光農業效益產出超過工業產業,最終替代工業產業,形成全新的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新型觀光農業產業。”該公司董事長孫澤嶺望著那一排排茁壯成長的果樹和葡萄說道。
目前,該公司按照“礦山修復+綜合體”的治理發展模式,將礦山固廢利用從單一的鐵精粉提取變為鐵精粉、建筑骨料、復墾土料綜合提取,建成了“土地修復-固廢利用-新型建材-生態農業-觀光旅游業”產業鏈,實現了礦山地質生態修復和固廢資源綜合利用,保持了良好的盈利能力。項目實施以來,已累計處理礦山固廢1000多萬噸,收益達1.5億元,上繳稅金3000多萬元。其中,2016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2017年銷售收入達到1.2億元,實現稅收1000萬元以上。
“就地取材變廢為寶,對廢棄礦區進行生態修復,實現了工業、農業、服務業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以產業融合推動轉型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地質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能源新材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以河教授在該公司參觀考察時認為,在國家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惠豐模式”為我國的礦山生態修復及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供了樣本,既解決了礦山企業地質生態修復難度大、費用高的難題,又節省了國家大量財政投資;既能夠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又能夠實現完美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完全可以在周邊地區乃至向全國進行推廣。
尤其令該公司引以為豪的是,2017年4月,該公司的尾礦綜合利用新型建材產業化項目,被列入國家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計劃,將于2018年竣工投產。
“這片廢棄礦山治理后的土地,栽植的地瓜富含維生素,又特別甜,很受市場歡迎。下一步我們不僅要圍繞果樹做文章,還要針對地瓜、西瓜等經濟作物進行研究,多開發一些地瓜衍生產品。”孫澤嶺笑著說。
“資源綜合利用和綠色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意志和行動,惠豐農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抓得很準。生態農業不僅要與地質、礦物緊密聯系,還要與林業、農業部門聯動起來,多開發一些環保型的地理標志產品,共同來推動農業產業化、品牌化發展。”胡幼奕提出建議。
“今年公司計劃在柘溝鎮實施花崗巖尾礦高效開發利用新型建材產業化推廣示范項目,在萊蕪市實施中國五礦集團魯中礦業生態修復及尾礦綜合利用項目,這些項目正積極推進。”談及公司未來發展規劃時,孫澤嶺信心滿滿地表示,2018年我們提出了“112工程”,即完成銷售收入10億元,實現利潤1億元、稅收2000萬元的目標。公司發展愿景是成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礦山地質生態修復解決方案提供商,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扶貧為本 助百姓脫貧致富
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最佳路徑是生態+產業,形成成熟的綠色產業體系。該公司通過對生態環境的修復治理,不僅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徹底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實現了精準扶貧、生態扶貧。
“我們生態園的玫瑰香葡萄去年每斤賣到30元,比市場價高一倍,仍供不應求。”生態園農藝師孫事園自豪地對中國礦業報記者說,這里獨特的自然環境生產的葡萄綠色無污染,富含鐵、硒等微量元素,個大肉厚、色澤鮮艷、口感香甜、營養豐富,深受人們喜愛,來采摘、觀光的游客連年增多。
據了解,該公司從2011年建廠至今,已先后流轉農民土地3000余畝,累計完成土地修復1300余畝,其中種植葡萄700畝,種植櫻桃、蘋果、有機蔬菜等400余畝,初步形成了以鮮食葡萄、釀酒葡萄為主,各類無公害農產品為輔,集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基地。
“我們以每畝800元~10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里流轉來土地,經過治理后再返還給村民耕種。而許多村民情愿給公司打工種地,也不愿意自己耕種,這也為我們公司統一規劃建設農業基地,進行規?;?、產業化種植創造了條件。”孫澤嶺笑著說。
在泗水縣圣水峪鎮惠豐農業基地,正在田間管理的省級貧困村村民石士榮接過孫澤嶺的話,樂呵呵地算了一筆賬:“俺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惠豐農業,再到企業來上班,每年加起來能掙到2萬多元,既能照顧家又脫了貧,比單獨種地強多了。”
“男人在車間上班,女人在生態園干活,如果兩口子都在公司上班的話,一個月收入6000元不成問題。”該公司總經理徐桂振介紹,近年來,惠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到公司就業,幫助其提高收入,盡早實現脫貧。截至目前,惠豐公司已累計投入6000萬元,其中支付周邊村工人工資3000多萬元、土地流轉費3000多萬元,依托當地資源實現了產業精準扶貧。
據了解,圣水峪鎮后等齊村是國家級貧困村,該公司進駐后,村里有50多人在公司上班,僅工資這一塊兒,每年一個村的村民就可收入100多萬元,現在該村已摘掉了貧困帽。
“到2018年底,公司的投入將累計達7000萬元。隨著復墾面積的增加,我們計劃將葡萄生態園以村企合作形式組建家庭農場,公司提供技術指導,提供最好的苗木品種,甚至為村里提供銷售渠道,進一步帶動周邊百姓致富。”孫澤嶺說,公司堅持把生態保護放在優先位置,探索生態脫貧新路子,讓貧困人口從生態建設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接下來,將繼續探索生態環境保護與扶貧脫貧相結合的生態脫貧新模式,堅持服務業與工業、農業的有機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把生態優勢科學地轉化為發展優勢,以打造優美的生態環境、帶動地方百姓增收致富為目標,為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