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街道陶北村中草藥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忙著種植丹參。現在這里已經成為土壤肥沃的丹參種植田,而在幾年前,這里卻是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

濟南市萊蕪區自然資源局礦產資源勘查保護管理科科長高明軍告訴記者:“該處原為一歷史遺留礦山圖斑,面積30多畝,原來地勢坑洼不平,土石亂石較多,無法耕種,我們從周邊調土進行了整平,根據地勢結構,經過專家研究決定,我們從該處進行了中草藥種植有黃芪、丹參等十多種。”

借助礦山修復的契機,當地還引入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從單純的中草藥種植,延伸到種植、加工一體,促進村民就業,村集體增收。

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街道陶北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常國表示:“這個車間占地是5畝多,一個是加工儲存車間,一個是烘干晾曬車間,我們合作社種了200多畝中草藥,收來以后在這里加工,帶動勞動力30個人,通過粗加工這幾個環節,我們又創收了5萬塊錢,每年車間粗加工這一塊,為合作社增收了20多萬元,車間主體建完了,現在正在建著防火池,再下去半個月就來烘干設備和沖洗機,再過一個月之后我們車間就可以驗收,交付合作社使用。”
通過生態修復讓廢棄礦山變廢為寶的同時,濟南還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山東濟鋼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所屬的石灰巖礦就是省級綠色礦山之一,這里建筑石料用石灰巖礦資源儲量達1.1億噸。從2021年開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綠色礦山,從鉆孔、爆破到鏟、裝、運全過程實現了綠色化、環保化。
山東濟鋼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經理楊八一介紹:“我們產線實現了雙封閉,一方面是對產線所有的皮帶機、破碎機、篩子進行了封閉,另一方面,對皮帶機內部又進行了封閉,實現了無組織揚塵的深度治理。同時,這個產線還配備了六十七臺除塵器,對所有的轉運點進行了收塵,所有收塵器的排放濃度都達到了10毫克以下,達到了環保排放標準。所有產成品全部入倉,放料過程全部在倉內進行,這樣進一步杜絕了無組織揚塵外排。”
此外,公司實行邊開發邊修復的模式,對開發之后的礦區及時實施修復治理,不斷擦亮綠色發展的底色。楊八一說:“自2021年礦山投產以來,我們堅持邊開采邊修復的理念,每年投入幾百萬對礦山進行修復,累計投入資金達2000余萬元。自投產以來,礦區和園區新增綠化面積三萬平方米以上。”
近年來,濟南堅持突出重點與全面推進相結合,按照“能建必建,應建必建”原則,持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全面提升全市綠色礦業發展水平。截至目前,全市現有持證礦山企業60家,符合綠色礦山建設條件的礦山52家,其中48家礦山已完成綠色礦山建設并納入綠色礦山建設名錄,大、中、小型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3%、100%、83%。全市綠色礦業格局已初步形成。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一級主任科員韓慧杰表示:“我們將按照國家和省市關于綠色礦山建設有關要求,對符合綠色礦山建設條件但尚未建成綠色礦山的企業,制定年度綠色礦山建設計劃,倒排工期,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進程。對已納入綠色礦山名錄的礦山,持續優化提升,以綠色發展開創礦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前景,走出一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多贏的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