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北京部分山區的生態環境,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積極探索裸露巖壁及渣坡治理技術,目前已采用團粒噴播、掛網客土噴播等技術對昌平區北京水泥廠鳳山石灰巖礦和密云區一處礦山進行了治理。
裸露山體是城鄉開發建設遺留的“傷疤”,影響著城鄉面貌和生態景觀。市規劃國土委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對部分山區生態環境大力開展修復治理,目前已治理裸露巖面9.5公頃,修復了山體植被,改善了礦區及周邊的生態環境。

開采挖損的山體

開采形成的渣坡
01因采受損的礦山環境
首先介紹一下兩個治理區的大概情況。
鳳山石灰巖礦位于昌平區東北部,距昌平區約13km,座落在著名的十三陵景區范圍內,與重要景點蟒山國家森林公園遙遙相望。 礦區面積約5平方公里,本次治理總面積達60.01公頃。
溪翁莊治理區位于密云區甕溪鎮走馬莊北側753鄉道附近,邊坡走向東西,道路北側為平地、南側為低山。
礦山環境存在哪些問題呢?
巖體崩塌 :經現場調查,邊坡上巖體較為破碎,存在大量的危巖、浮石 。由于開挖卸荷、風化作用,坡體外側局部變形,存在發生局部坍塌、浮石崩落的可能性。
環境破壞:由于礦區露天開采,原有山體地形地貌被改變,山體植被遭到了破壞,與周圍景觀不協調,成為景區的一塊灰色補丁。
揚塵污染:在礦石和剝離物的裝運過程中,以及風力作用下,長期暴露地表的固體廢棄物容易產生揚塵。
02“點石成綠”的修復治理
修復治理針對已形成的終采邊坡,采用高分子團粒噴播、掛網客土噴播等技術方法,清除坡面危巖,在原有平臺進行覆土綠化,并配以相應的灌溉設施,減輕乃至消除地質災害隱患。
團粒噴播即采用坡面整形-掛網-錨噴-養護治理工序,用專業的客土噴播設備,在高陡裸露巖石邊坡上,將團粒結構的人工“土壤培養基”,同植物種子噴播到坡面上,使邊坡植被綠化。
掛網客土噴播是通過在邊坡上錨固金屬網、鋼筋網或高強三維網,用噴射機將草種、肥料、保水劑、土壤、有機物、穩定劑等混合客土噴射至坡面上,確保植被發達的根系和網體的緊密結合,進而綠化邊坡。
03綠色重生的礦區生態
本次礦山治理保護和改善了礦山環境,使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同時,恢復利用部分土地,種植大量苗木,大大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有效遏制了礦區及周邊環境的惡化,在合理管護的基礎上實現了植物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穩定性。
04任重道遠的后期養護
治理修復與養護管理須相輔相成,為鞏固成果,管理部門將通過噴水養護、追施肥料、防治病蟲害、防除有害草種、及時培土補植等措施,加強后期養護管理,確保歷史遺留的礦山裸露巖壁和渣坡等問題得到有效整治。
延伸閱讀:礦山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土地資源的影響
礦山活動,尤其是露天開采,嚴重破壞了山坡土體結構,加上大型采礦設備的重壓導致地面塌陷,土壤裂隙產生。而土壤中的營養元素也隨著裂隙、地表徑流流入采空區或洼地,造成許多地方土壤養分短缺,土壤承載力下降,造成土地貧瘠、植被破壞,最終導致礦區大面積人工裸地的形成,使水土更易移動,水土流失加劇。礦山固體廢渣經雨水沖刷、淋溶,極易將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滲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堿污染(主要是強酸性污染)、有機毒物污染與重金屬污染。而且由于地下采空,影響了山體、斜坡的穩定性,從而導致地面塌陷、開裂、崩塌和滑坡頻繁發生,泥石流發生的概率增大。
2.對水資源的影響
礦區塌陷、裂縫與礦井疏干排水,使礦山開采地段的儲水構造發生變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積的疏干漏斗;地表徑流的變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設施喪失原有功能,直接影響農作物耕種。同時,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坑水、廢石淋濾水等,一般較少達到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與人畜生活飲用。
3.對大氣的影響
礦山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和有毒有害氣體,特別是在露天煤礦中產生的粉塵、煤矸石的氧化和自燃中放出的大量有毒氣體會在干燥氣候與大風作用下產生礦塵暴,不僅污染礦區大氣,破壞作業環境,損害工人身體健康,而且由于風的流動,也是礦區周圍和全球大氣的污染源之一。
4.生物多樣性損失。
植被清除、土壤退化與污染、水土流失、水資源的缺失與污染,對礦區生物多樣性的維持都是致命打擊,嚴重威脅了動植物生存,從而對生物多樣性造成損害。礦山生態修復的限制礦山生態修復制約因素很多,如地形地貌、氣候特征、水文條件、土壤物理化學生物特征、表土條件、潛在污染等。其中露天采場、廢石場、尾礦庫生態修復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地形地貌、潛在污染物等;塌陷地生態修復的制約因素主要是塌陷地的范圍和程度;受污染的地表水治理相對簡單,現行的污水處理方法即可解決,但地下水的制約條件較多,情況也比較復雜;受污染土地生態修復更為復雜,礦山污染土地主要受重金屬污染,而重金屬的修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一般生態修復率不會很高。所以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是結合當地水文、地理、氣候條件來進行的一項復雜工程。